第844章 投稿

于是,他将中英文两版稿件仔细整理好,郑重地送到了直属领导的办公室。

“领导,这是我针对这次文化活动写的两篇稿子,打算分别投给英国的报纸和国内的媒体,麻烦您帮忙审核一下,看看有没有不合规或者需要修改的地方。”

领导接过稿件,坐在办公桌前逐字逐句地审阅起来。

办公室里很安静,只有纸张翻动的轻微声响。

过了好一会儿,领导才放下稿件,抬头看向顾从卿,脸上露出了赞许的神色:“从卿啊,这两篇稿子写得不错。

内容客观真实,既展现了活动的热闹场景,也巧妙地融入了咱们的传统文化元素,语言表达也很得体。”

他顿了顿,继续说道:“特别是这篇英文稿,角度选得好,用外国人容易接受的方式讲述了中国故事。

如果能顺利刊登,确实能为促进中英民间的友好交流添一把力。”

“思路很好,”他抬眼看向顾从卿,语气带着赞许,“没有刻意强调差异,反而用‘饺子’‘茶香’这些意象拉近距离,既展现了文化特色,又透着友好的意思。”

他在几处措辞上稍作修改,比如将“异国风味”调整为“共通的生活暖意”,又补充了一句“不同的餐桌,同样的烟火气”。

“这样更稳妥,”领导把修改后的稿件递回去,“既突出了交流的善意,也符合咱们对外沟通的原则。

你这份稿子,不仅能登,说不定还能成为个好由头,让更多英国人了解咱们的日常。”

得到领导的肯定,顾从卿点了点头:“好的,谢谢领导。

我这就去安排。”

……

顾从卿把稿件交上去后,便将这事搁在了脑后。

每天按时处理使馆的日常文书,整理往来函件,偶尔帮同事翻译些英文资料,日子过得规律又紧凑。

这天,使馆要接待一批英国文化界人士,主题是探讨中英民间艺术交流。

顾从卿被临时调去做辅助翻译,负责引导客人参观展厅里的展品。

他穿着合身的中山装,袖口挽得恰到好处,脸上带着温和的笑意,跟在带队的参赞身后,语速不急不缓地解释着剪纸的纹样寓意,或是皮影戏的操作技巧。

“这张‘连年有余’的剪纸,其实藏着中国人对生活最朴素的期待。”

他指着玻璃柜里的作品,目光落在一位英国老妇人身上——她是伦敦一家美术馆的馆长,正对着剪纸出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