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40章 一生回首

王潜略微有些激动的喃喃道,“这条路,算是走通了。”

说着,王潜转头看向自己的几个儿孙,他们正围着蒸汽车,眼中充满了兴奋与好奇。

“你们要记住,技术的进步,永无止境,要像这车轮一样,不停向前方可。”

“喏!!”

儿孙们齐声应诺。

他们从小听着王潜的故事长大,深知这些“奇技淫巧”背后,是怎样改天换地的力量。

重新登车,继续北行。

不久后,队伍便来到了北段大运河的岸边。

此时的大运河,早已不是当年开凿时的模样。

经过多年的修建,此时的运河河道宽阔,水深充足,数十艘大小不一的货船、客船往来穿梭,帆影点点,号子声、船桨击水声不绝于耳。

岸边的码头,货物堆积如山,搬运工人往来穿梭,一派繁忙景象。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这条河,耗费了多少人力物力,也承载了多少希望啊。”

王潜望着奔流不息的河水,眼神复杂。

他想起了当年力排众议,亲自担任运河总督时的压力;想起了工程中遇到的艰难险阻,那些因疫病、事故死去的民夫……

此时的他,心境已然发生了变化。

回顾往事,他怀念的不再是那些丰功伟绩,而是埋葬在那些功绩下面的那些东西。

“若无此河,江南的粮食如何能快速运抵洛阳、河北?北方的物资如何能便捷地输往南方?师父之功,泽被万代。”刘宏也一脸感慨道。

“功过是非,留待后人评说吧。”

王潜却是摇了摇头,“为师只知道,要想让这个庞大的帝国稳定运转,物流通畅是关键,以扩张化解内部危机,不仅是开疆拓土,更是要让国内的资源流动起来,让百姓有活路。”

刘宏闻言,很是认同的点了点头。

帝国之所以能够扩张到如今这幅局面,关键便是在于“流通”二字。

虽说如今海运盛行,但这条大运河的作用,依旧不可替代,且意义巨大。

队伍沿着运河西岸的驰道继续前行。

沿途经过一些新兴的工坊城镇,高大的厂房鳞次栉比,机器运转的轰鸣声,昭示着蓬勃的生命力。

纺织厂、机械厂、水泥厂、玻璃厂……

这些都是他一手催生的产业,如今也已成为了帝国经济的支柱。

无数工人进进出出,厂房周围店铺林立,商贾车队川流不息。

“当年的那些工人们,如今大多也都不在了吧?”

王潜看向那些工坊,感慨道:“当年工会初成,无数豪族从中作梗,如果没有那些工人们的相助,我大汉的工业,难有今日之成就啊!”

“是啊。”

刘宏也笑着说道:“此也全靠师父给了他们一个活命的机会嘛,如果没有师父,那些工人也难有后来。”

“你呀,还是改不了这吹捧的毛病!”

听到刘宏的一番恭维,王潜也无奈的摇了摇头。

大汉能有今天,靠着不止是他王潜,还是无数人流血流汗,共同努力的结果。

只不过,他们的血汗,很少有人看到而已。

队伍继续向前,途中路过一处州郡学院的分院,正赶上学子们课间休息的时候。

听到外面传来的喧嚣声,王潜随即掀开车帘,朝着学院望去。

只见不少年轻的学子们,正在院中活动,其中竟有几个高鼻深目的身影,看样貌像是西域人,甚至还有两个皮肤黝黑的,像是来自南洋或天竺。

这些外族的学生们,此时正身着汉服,操着一口流利的汉语,正与其他的汉家学子们谈笑风生,争论着什么,神情专注而热烈。

王潜见状,当即叫停了车队,然后在儿孙的搀扶下,朝着学院内走去。

得知王师驾临,分院的院长和一众老师们,也快步跑了出来。

“王师,学生是大汉书院的第十五届学员,曾听过您的讲课!”

为首的院长,满是激动的向王潜自报了家门,今年五十多岁的他,此刻在王潜面前,却如同一个小孩子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