载淳收回目光,看着富察氏担忧的眼神,轻轻地摇了摇头,“朕还不累……”他走到桌案前,拿起笔,在空白的奏折上写下几个字,然后猛地抬头,眼神中闪过一丝决绝,“拟旨……”
载淳并没有直接反驳守旧派的言论,反而下了一道旨意,邀请刘学府老学究等中立派学者参观新科举试点学校的成果展示。
这道旨意一出,朝野哗然,众人皆不解皇帝的用意。
刘学府老学究收到旨意时,捻着胡须,他本以为皇帝会召集群臣辩论,却没想到是这种“旁门左道”。
几位中立派学者也面面相觑,好奇心驱使着他们接受了邀请。
阳光明媚,微风拂面,载淳带着一众学者来到试点学校。
孩子们朗朗的读书声,新颖的教学方法,以及学生们脸上洋溢着的求知热情,都让学者们眼前一亮。
他们时而驻足观看,时而低声交流,脸上写满了惊叹。
刘学府老学究则站在一旁,脸色铁青,他没想到新科举的试点竟然办得如此出色,这完全出乎他的意料。
他原本胜券在握的表情,此刻也变得僵硬起来。
富察氏站在载淳身旁,看着学者们赞叹的表情,她轻轻地拉了拉载淳的衣袖,低声说道:“皇上,您真是高明。”载淳微微一笑,
参观结束后,几位中立派学者对新科举制度大为赞赏,纷纷表示支持改革。
他们回到各自的学府,积极地宣传新科举制度的优势,原本摇摆不定的学者们也开始转变态度。
刘学府老学究等人灰溜溜地离开了皇宫,他们的背影在阳光下显得格外落寞。
周教育官员接到各地学府纷纷表示拥护新科举制度的消息时,激动得热泪盈眶。
他立刻提笔写了一封奏折,向载淳汇报情况。
载淳看着奏折上周教育官员兴奋的笔迹,嘴角露出一丝不易察觉的微笑。
韩礼部尚书再次站上朝堂,他面色铁青,目光如鹰隼般扫视着众人,手中奏折掷地有声。
“皇上,新科举试点耗费巨大,国库已捉襟见肘!”他提高了嗓音,语气中带着一丝不容置疑,“若要全面推行,只怕会掏空国库,引发民怨!”他的话掷地有声,在空旷的朝堂上回荡,激起一阵阵不安的低语,仿佛一场无形的暴风雨正在酝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