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9章 关心员工

接下来的几天,刘天金偶尔也去巡场,看看三位新招的招生专员的工作状态。这个习惯形成得很自然,就像他每天早晨必定要喝的那杯黑咖啡——不是为了享受,而是为了保持清醒。创业至今,他深知教育行业看似光鲜,实则如履薄冰。每一个细节都可能成为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尤其是人的问题。

经过了几次系统的培训和工作状态的复盘,三位招生专员的工作慢慢进入了状态。培训室里反复演练的话术,此刻终于被带到了真实的小区、真实的家长面前。

刘天金站在远处观察时,能看出他们姿态中的生涩正在褪去,就像新兵经历了最初的枪声后,开始学会在战场上寻找掩体。

至少他们可以独立找到摆摊设点的场地了。这对刘天金来说,已经是个不小的进步。选址是门学问——既要人流量足够,又不能是匆匆而过的人潮;要有适龄孩子的家庭,又不能是竞争对手已经深耕的区域。李哲选择了城西一个新交房的高档小区,目标明确但难度不小;张海则看中了老城区的一个大型社区,居民稳定但观念保守;王琴出人意料地选了一个离大学城不远的混合型社区,年轻人多,潜在客户却未必集中。

至于效果,就看个人的造化了。刘天金在心里默默加了一句。同样的培训,同样的物料支持,最终能做出什么样的成绩,取决于每个人的悟性、勤奋,还有那么一点不可或缺的运气。

巡场的时候,刘天金总会特意带上几瓶饮料。这不是什么刻意的收买人心,而是他创业初期在烈日下发传单时悟出的道理——一瓶冰水有时比一句鼓励更能让人感受到关怀。他记得自己当年在三十八度高温下奔波,一位路过的大姐递来的那瓶矿泉水,他至今还记得瓶身上凝结的水珠滑过指尖的清凉。

到中午的时候,刘天金首先去了李哲和张海的点位。他刻意错开时间,以免显得太过刻意地监督。

李哲的点位布置得井井有条。易拉宝展架立在最显眼的位置,咨询桌上铺着崭新的桌布,宣传册按照不同年龄段整整齐齐地码放成扇形。他本人穿着熨烫平整的白衬衫,正一边吃着盒饭,一边注视着来往的行人。见到刘天金,他立刻放下筷子站起来。

“刘总好!”

“坐着吃你的,”刘天金摆摆手,把一瓶冰红茶放在桌上,“怎么样,上午有收获吗?”

李哲详细汇报了上午的情况:收集了七个潜在客户的联系方式,其中两个表现出较强的报名意向。他的汇报条理清晰,数字准确,显然是做了详细记录。刘天金点点头,心里对这个年轻人又添了几分认可。

装作闲聊的样子,刘天金询问了李哲的家庭情况。得知他父母都是国企职工,家庭条件尚可,“压力是有,但还能承受,”李哲笑着说。

刘天金鼓励了他几句,重点强调了长期发展的可能性:“好好干,等校区规模上去了,管理层的位置会优先考虑内部提拔。”

离开李哲的点位,刘天金驱车二十分钟来到张海所在的老社区。这里的氛围截然不同——大树下围坐着一群下棋的老人,几个主妇拎着买菜的小推车慢悠悠地走过。张海的摊位设在社区小广场的入口处,位置选得不错,但他的工作状态明显松散一些。桌上的资料有些凌乱,他本人正低头刷着手机,盒饭已经吃得差不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