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昭通农税站前百姓排长队捐粮,多为贫苦农民,场面感人....”
“遵义县政府门口设北伐捐款箱,市民踊跃捐款,队伍排至街尾....”
“桂林征兵处挤满报名青年,多为进步学生和贫苦子弟....”
一张张电报,一个个消息,如同惊雷般在唐启心中炸响。他踉跄着后退几步,跌坐在椅子上,双手捂住了脸。
"百姓....百姓们这是...."唐启的声音从指缝间漏出,带着明显的颤抖。
周天快速翻阅着电报,眼镜后的双眼渐渐湿润:“他们不是不买债券,总督....他们是直接捐啊!”
小主,
当天傍晚,唐启执意要亲自去昆明城外的农税站看看。当他换上便装,带着几个随从悄悄来到农税站时,眼前的景象让他瞬间红了眼眶。
天还没完全亮,晨雾中,一条蜿蜒的队伍已经从农税站门口排到了远处的田埂上。队伍中大多是衣衫褴褛的农民,他们挑着扁担,扁担两头挂着鼓鼓囊囊的麻袋。
有人穿着打满补丁的粗布衣服,脚上的草鞋已经磨得不成样子;有人背上还背着熟睡的孩子,自己则困得直打晃却仍坚持排队。
"老哥,你们这是...."唐启走到队伍末尾,轻声询问一位看起来有六十多岁的老农。
老农转过头,黝黑的脸上刻满皱纹,咧嘴一笑露出几颗黄牙:“捐粮哩!报上不是说政府没钱打仗了嘛,咱们庄稼人别的没有,粮食还是能挤出些的。”
"可这...."唐启看着老农扁担上那两个看起来并不饱满的麻袋,心中一酸,“您自己家里够吃吗?”
老农摆摆手:"够不够的,勒紧裤腰带总能对付。这段时间菌子、野菜也能兑付到秋收了,那些当兵的后生在前头拼命,咱们在后头少吃两口算啥?"他压低声音,“听说那个唐总督,把地主老财的地都分给咱们穷人,还发免费种子农具。这样的好官,咱们不帮,谁帮?”
唐启喉头一哽,竟说不出话来。他悄悄退到一旁,看着队伍缓缓向前移动。当农税站的大门打开时,一幕让他永生难忘的场景出现了。
一个瘦得皮包骨的老汉挑着两小袋粮食走到登记处,工作人员一看就皱起眉头:“李老汉,你家就剩这点口粮了,都捐了你们全家吃什么?”
"吃芥!野菜!吃树皮!吃老鼠!你管我吃什么"李老汉倔强地把粮食袋子往桌上一放,“我儿子在湖南当兵,半个月前来信说他们连队缺粮,我这个当爹的能眼睁睁看着?”
工作人员还要再劝,李老汉却已经转身走了,背影佝偻却坚定。
后面排队的人见状,纷纷打开自己的袋子,你一把我一把地往李老汉留下的两个小袋子里添粮,不一会儿就把袋子装得满满当当。
唐启再也忍不住了,泪水夺眶而出。他转身快步离开,生怕被人认出自己就是他们口中的"唐总督"。
回到城里,唐启又去了县政府门口。这里同样排着长队,但与农税站不同,队伍中多是穿着工装或粗布衣服的市民。
一个用木箱临时做成的募捐箱摆在县政府台阶上,上面用毛笔歪歪扭扭地写着"北伐捐款箱"五个大字。里面已经是满满当当的银元。
"让让,让让!"一个背着工具箱的工人挤到前面,从怀里掏出一个小布包,小心翼翼地打开,里面是十几枚磨得发亮的银元。"我半年的工钱,全捐了!"他豪气地说着,把十几枚银元一枚一枚地投进募捐箱。
后面一个卖菜的小贩见状,也掏出一个手绢包,里面全是铜板。“我没啥大钱,就这些,给前线的娃娃们买双鞋穿!”
最让唐启动容的是一个满头白发的老太太,她颤巍巍地从内衣口袋里摸出一个小银镯子:"这是我娘留给我的嫁妆....给、给前线的孩子们换点药...."说着,老人用布满皱纹的手轻轻抚摸着银镯,然后毅然决然地把它放进了募捐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