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3章 基建狂魔

"李兄,你那个五年计划..."唐启转身时踩到块松动的石板,差点崴了脚,“我是说义务教育的事,得加码。”

李根源掏旱烟的动作顿住了。"千所小学不够,要翻倍。"唐启从公文包里抽出沓文件,纸张边缘还沾着兵工厂的机油,

"百所中学太少,按每县两所来。高等专科..."他突然卡壳,盯着操场上那面用大红布缝的西南工农旗,旗杆是根没刨皮的杉木。

远处传来毕摩做法事的铜铃声,混着孩子们参差不齐的诵读。唐启想起穿越前在档案馆见过的资料:一九一三年,全国小学生不足五十万。而现在他掌管的六省之地,适龄儿童就有三百万。

"督军?"李根源划了第三根火柴才点着烟,“您晓得这要多少银钱?光教科书...”

"用这个抵。"唐启突然掏出枪里的子弹,"先给每个娃娃发十支铅笔,要印着’华夏制造’的。"他说着突然笑起来,眼角挤出两道不符合二十六岁年纪的细纹,“咱们不能光会造子弹,是不是?”

三天后的晌午,唐启正在督军府批改《新算学》的校样,窗外炸雷似的滚过一声响。他条件反射去摸枪,却听见副官在院里喊:“是后山塌方!清水河要涨水!”

暴雨来得比电报局的加急文书还快。唐启赶到彝寨时,浑黄的河水已经漫过那座藤桥。他看见对岸有个穿粗布衣服的身影,杨玉兰老师正把孩子们一个个往高处推,自己却站在及腰的水里。

"抓住绳索!"唐启吼得破了音。亲兵们往河里抛的麻绳被浪头打得东倒西歪,像条垂死的蛇。

最后一个瞬间他看得真切:杨老师把教案本塞进怀里,双手托起个瘦小的彝族男孩。浪头拍过来时,她后背撞上浮木的闷响,隔着二十丈远都听得人牙酸。

最近有一部微电影《松山之殇》大家可以看看,这章从凉山支教的故事里而来,每年凉山都缺大批教师,有兴趣的可以去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