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驶过嘉陵江大桥,远处码头上,工人们正在往一艘德国货轮上吊装木箱,箱子上醒目地印着"小心轻放"和"德意志帝国财产"的字样。
"周天,"唐启突然说,"明天你去跟德国人谈具体细节。记住,机床图纸必须是最新的,化工设备要全套,包括反应釜和催化剂配方。"他眼中闪过一丝狡黠。
周天惊讶地张大嘴:“总督,这...他们会给吗?”
"试试呗,"唐启又闭上眼睛,“不给就拖着不发货。反正现在急的是他们,不是咱们。”
第二天中午,周天兴冲冲地跑进唐启的办公室:“总督!谈成了!德国人答应了全部条件,还额外给了两套光学仪器厂的设备清单!”
唐启正在批阅文件,头也不抬:“最新潜艇发动机呢?”
"这个..."周天挠挠头,“他们死活不肯给整机,但答应给部分图纸和技术参数。”
唐启这才放下笔,露出满意的笑容:"不错。告诉老赵,可以开始备货了。不过..."他的表情突然严肃起来,“安全生产不能马虎,再出事故我唯他是问。”
周天点点头,正要离开,唐启又叫住他:“对了,北伐军的装备准备得怎么样了?”
"按您的吩咐,已经囤了足够五个师用的武器弹药。"周天翻开记事本,“不过如果继续接这么多外单...”
唐启摆摆手:"我心里有数。告诉后勤部,从下个月开始,外单减少两成,优先保证咱们自己的需求。"他走到窗前,望着北方,“欧洲人打得再热闹,终究是别人的事。咱们的家门口,可还不太平呢。”
窗外,又一艘满载军火的货轮拉响汽笛,缓缓驶离码头。船上的德国水手向岸边挥手,而码头上的中国工人们已经转身走向下一批等待装运的木箱。在这1915年的初夏,战争与生意,就这样奇妙地交织在了一起。
"格老子的,这帮洋鬼子打仗,倒把老子夹在中间当磨心。"唐启用他那口浓重的西南话嘟囔着,把电报揉成一团塞进裤兜。
电报是德国驻昆明领事馆发来的,内容很简单——再追加五千挺机枪、两百门火炮的订单,价钱好商量。这已经是这个月第三封加急订单了。自从欧洲那边凡尔登打起来,德国人就跟饿狼见了肉似的,拼命往西南塞订单。
议事厅里,几个心腹已经等着了。陆军司令蔡锷正跟商业部长周天祖低声说着什么,见唐启进来,两人立刻站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