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4章 华盛顿海军条约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终于,在经过无数个不眠之夜和反复的拉锯之后,《华盛顿海军条约》中关于航空母舰的部分,最终定格成文。

条约对航母的单舰吨位和总吨位设置了上限,但在顾维钧等人不懈的努力下,其定义相对宽泛,对于航母的作战用途、舰载机数量与性能发展、相关航空技术(如弹射器、拦阻索等)的探索,并未施加严格的、前瞻性的限制。

尤其重要的是,条约并未对“海军航空兵”的训练、战术发展以及与之配套的科研投入做出任何有效约束。这就像是在一堵严格限制主力舰发展的厚墙上,巧妙地打开了一扇通向未来的、未被严密看守的侧门。

当条约文本大致尘埃落定之时,顾维钧在酒店房间里,亲自起草了一封发给北京唐启的密电。他用的密码是出发前由唐启亲自参与制定的,极其复杂。窗外,是华灯初上的异国都市,而他的笔尖,却承载着一个古老民族重新走向海洋的沉重希望。他写道:

“北京。唐先生钧鉴:连日磋商,唇焦舌敝,幸不辱命。战列舰之饵已抛,斋藤等果深信我财力不济,无力竞逐,戒心大减。于航母及航空兵事,反复力争,美英初虽不解,然我据理以争,彼等或觉无关宏旨,或为制衡日本,未作深究。条约文本关于此部分,定义留有充分余地,限制多集中于吨位表象,于核心技术、战术发展及训练,几无实质束缚。可谓,鱼已咬钩,航母之路已清。然此仅法律之始,真正艰难,在于日后之践行。维钧不日将启程归国,面陈详情。顾维钧。”

写罢,他长长地吁了一口气,仿佛将胸腔中积压许久的重担暂时卸下。他走到窗边,凝视着远方。视线仿佛穿越了浩瀚的太平洋,看到了那片饱经沧桑却正在孕育新生的土地。

他想到了唐启,此刻或许正在北京的办公室里,对着地图和蓝图,筹划着如何将今天这纸文书上的模糊空间,转化为未来劈波斩浪的钢铁巨舰和翱翔海天的雄鹰。

这是一条无人走过的路,充满了未知的风险和挑战,敌人的围堵、技术的壁垒、内部的质疑……前路注定崎岖而惨烈。但至少,在这至关重要的起跑阶段,他们成功地瞒天过海,为那个深藏于心的、宏大的蓝色梦想,抢得了一个隐蔽而宝贵的出发阵地。

夜色中的华盛顿依旧繁华,但对于顾维钧而言,他的心,早已飞回了正在黎明前黑暗中积蓄力量的东方故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