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9章 巧妙摆脱跟踪者

就在这时,手机又震了一下。

不是消息,也不是信号提醒。

是本地警告:存储异常。

我心里一紧,立刻拔卡检查。这张卡是私人渠道买的,未登记,理论上不可能被远程唤醒。除非……有人掌握了硬件特征码,通过基站侧写定位。

我捏碎芯片,塞进车厢夹缝。

这意味着对方的技术水平远超预期。普通追踪靠信号源,而这种基于设备指纹的逆向锁定,只有国家级情报机构才具备。他们不仅能识别型号,还能通过微弱电磁辐射反推出序列号,实现无信号状态下的精准定位。

我暴露了。

哪怕换了身份、断了通讯、销毁记录,只要携带特定设备,仍可能被找到。唯一的办法,就是彻底脱离所有已知技术体系,进入“黑域”——那些没有基站覆盖、无法联网、连GPS都无法穿透的区域。

环卫车拐上主路,颠簸加剧。我抬起头,看见前方十字路口绿灯亮起。一辆深灰色轿车缓缓驶入视野,车牌被泥水遮住一半,但驾驶座上的男人侧脸清晰可见——墨镜,黑夹克,手里拿着一个带天线的小盒子。

正是赵勇提过的那个人。

他没去菜市场,而是停在路口,像是在等谁。

我压低身子,手指攥紧衣角。

车流移动,那辆轿车跟着前行,最终汇入车阵,消失在远处。

我认得那个盒子——量子频谱探测仪MK-III,俗称“猎犬之鼻”,能捕捉极微弱的能量波动,包括人体代谢热、静电残留,甚至是短暂开启过的电子设备余温。原本用于边境反走私侦查,现在却被用来搜捕一个不该存在的“幽灵”。

而我,正是那个幽灵。

三个月前,我还隶属于“灰塔计划”外围技术支持组,负责协助处理城市异常事件的数据建模。直到那天夜里,我无意中接入了一个被屏蔽的数据库,看到了一段加密影像:一群穿白大褂的人围在手术台边,台上躺着一个少年,胸口敞开,脊椎处嵌着一枚泛着蓝光的金属装置。画外音说:“第17号实验体激活成功,神经同步率89.6%,超出预期。”

紧接着,画面切换到另一个房间,十几个孩子整齐排列,双眼无神,手臂上印着编号。他们的额角都有细微的疤痕,像是做过微创植入手术。

我想下载证据,却触发了反入侵协议。三小时后,我的公寓被人闯入,硬盘被取走,搭档陈默失踪。第二天新闻播报,称他因酒驾坠桥身亡。

我不信。

于是我开始逃亡,也开始调查。每一步都小心翼翼,每一次联络都要经过三层跳转,每一个落脚点最多待十二小时。我学会了利用城市基础设施的盲区生存:通风管道、废弃电缆井、地下排水系统……这些都是现代监控网难以触及的角落。

而现在,他们终于追到了这里。

环卫车继续前进,即将到达下一个清运点。我准备下车,换步行接近目标区域。

就在这时,手机屏幕忽然闪了一下。

孙维的红点动了。

他开始移动,速度不快,路线呈锯齿状,明显是在避开监控探头。他的目的地似乎是城东的老工业区,那边有一片废弃厂房,曾是某军工企业的生产基地,如今荒废多年,成了流浪汉和拾荒者的聚集地。

但我知道,那里另有玄机。

五年前,市政工程队曾在地下挖出一段神秘管道,内部刻满未知符号,温度常年低于零度。项目负责人当天突发心脏病死亡,随后工地被军方封锁,对外宣称“地质塌陷”。但从那以后,每隔一段时间,就会有技术人员秘密出入,携带重型设备。

我怀疑那里藏着“灰塔计划”的分支节点。

孙维为何要去那里?他是被迫的,还是自愿的?

我必须确认。

环卫车减速靠边,我趁着工人卸货的混乱,悄然溜下车。此时刚过七点半,街道人流渐密。我穿过两条马路,拐进一处地下通道,从暗格中取出藏好的背包,里面装着基础装备:防割手套、压缩饼干、净水片、信号干扰器、一张伪造的身份卡,以及一支改装过的笔形电击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