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天南学塾的分班极为规整,每百名学子编为一个班级、
设学正一人统管,助教三人辅助教学。
陈明这个班级的学正,是他的一个熟人。
正是那位受他师兄崔晗委托,去往泰安山脉帮助过他的,金丹后期修士张千元。
这让陈明很是吃惊,但还是遵循正常的规矩,
上前向张千元行礼,二人简单的交谈了几句。
开课不过三日,各门功课的受欢迎程度便已泾渭分明。
最让学子们头疼的,莫过于核心功课中的三门经典;
《连山归藏经》《黄庭慧命经》《道德经》。
负责授课的教习们大多是照本宣科,将晦涩的经文逐字念过;
再配上几句干巴巴的注解,听得人昏昏欲睡。
然后,就是让学子们自己反复的诵读。
还美其名曰:读书千遍,其义自现。
也不知道这样的授课有什么意义?与学子们自己下去温习有什么不同?
有一次,教习讲解《道德经》“道生一,一生二”时,竟让学员跟着原文念了半个时辰;
末了只加了句“自行体悟”,惹得底下一片窃窃私语。
“这哪是授课,分明是磨性子。”课后,有人揉着发酸的脖子抱怨,“还不如回洞府自己看玉简。”
话虽如此,但却没有人敢对其掉以轻心。
因为,它是修真界最基础的理论,也是核心所在。
虽然天南学塾成立以来,还没有人因为通不过考核而不准毕业。
但毕业后的去向,差距确是非常大的。
多年以来,在有心人的探究下,得出了一个结论。
这三门功课的成绩,很大程度上左右着这些学子们毕业后的去向。
但却并没有明确的证据,也因此,既没有人会对这三门功课掉以轻心,也不会特别担忧。
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另外两门核心课程。
《天下修真源流考》的教习乃是一位须发皆白的老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