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暂时不需要。如果有需要,我会根据情况提出申请。”林薇回答得滴水不漏。
回到工位,面对苏晴担忧的目光和其他同事或明或暗的窥探,林薇恍若未觉。她没有立刻开始盲目地打电话或发邮件,而是陷入了沉思。
直接以顾氏集团的名义预约,大概率会被助理挡回来,或者石沉大海。必须找到突破口。
她开始利用一切可利用的资源。她搜索了陈院士近五年发表的所有学术论文、公开演讲视频、甚至是他早年接受过的少数几次专业期刊访谈。她注意到陈院士近年来尤其关注“技术落地与可持续发展相结合”的议题,并在一次访谈中,对某个特定类型的电池回收技术瓶颈流露出遗憾。
同时,她通过公司内部数据库(在权限范围内),查询顾氏集团在新能源领域,尤其是环保回收方面的技术储备和专利情况。她发现,顾氏旗下有一个不太起眼的实验室,在三年前曾申请过一项与陈院士关注点相关的辅助处理技术专利,但后来因为战略方向调整,这项技术被搁置了。
一个想法在林薇脑中逐渐清晰。
她没有直接联系陈院士的办公室,而是花了大量时间,仔细研读那项被搁置的专利技术说明,并结合陈院士近期的研究方向,撰写了一份简洁却切中要害的《关于XX型电池回收技术瓶颈的辅助解决方案设想——基于顾氏XX专利技术的潜在应用探讨》。
这份“设想”并非完整的商业计划,更像是一篇引玉的砖,重点在于提出一个有根据、有潜力的技术结合点,展现顾氏并非纯粹追逐利益,而是真正关注技术本身和行业难题。
然后,她通过专业学术社交平台,找到了陈院士门下一位博士生的公开联系方式(该博士生曾在相关领域发表过论文)。她发送了一封措辞极其严谨、专业的邮件:
【XX博士您好,冒昧打扰。我是顾氏集团总裁办林薇。拜读了您及陈院士团队关于XX技术的前沿研究,深受启发。我司在早期一项XX辅助处理技术上有所积累(专利号:XXXX),虽已搁置,但其原理或许对破解当前您团队关注的回收瓶颈有所助益。附上一份不成熟的初步设想,仅供内部探讨参考,绝无商业打扰之意。若觉无用,弃之即可。】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邮件正文谦逊、专业,附件内容有真材实料,且明确表示“无商业打扰”,极大地降低了对方的戒备心理。
这封邮件发出后,如同石沉大海。几天过去了,没有任何回音。周围的流言似乎更盛了,甚至有人开始打赌林薇多久会任务失败。
林薇却并不急躁。她清楚,对于陈院士那样的学者,需要耐心。
就在任务期限的最后一天,林薇的办公电话响了。来电显示是一个陌生的座机号码。
她接起电话,语气平和:“您好,顾氏集团总裁办,林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