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聿怀凝神看着屏幕,眉头微蹙。他没有立刻发表意见,而是说道:“现在,把你的色彩校准软件界面共享给我。”
温念初操作电脑,共享了屏幕。
接下来的一小时,变成了一场跨越七千公里的远程技术支援。沈聿怀没有亲自操作,而是用他那种独特的、条分缕析的方式引导她。
“问题可能不止在设备。人的视觉感知会受周围色彩和光线影响。尝试记录下墙壁涂层在自然光、暖光、冷光下的具体RGB数值。”
“忽略标准的色温曲线,根据你记忆中极光最真实的绿色,手动建立一个临时的色彩映射表。”
“注意环境光中可能存在的特定波段干扰,尝试用物理遮光的方式隔离后再测试。”
他的指令清晰、精准,完全不像一个外行。温念初这才想起,他早期的一些研究涉及视觉感知与神经科学的交叉领域,对色彩和光影的物理属性及心理影响有着深厚的理论储备。
她按照他的指引,一步步操作。过程中,因为反复调试和内心的焦灼,她的语气偶尔会带上些许不耐烦和沮丧。
视频那头的沈聿怀始终耐心。在她又一次因为效果不理想而叹气时,他忽然停下了指导,目光透过屏幕,沉静地落在她略显疲惫的脸上。
“温念初,”他叫她的全名,声音不高,却带着一种奇异的安抚力量,“记住你在特罗姆瑟的感觉。不是机器记录的数据,是你当时‘感受’到的那种色彩的震撼与温度。你的眼睛,比任何仪器都更接近真实。”
他的话,像一把钥匙,瞬间打开了她的思路,也抚平了她心头的焦躁。
是啊,她一直在追求技术的精准,却忘了自己作为创作者、作为亲历者最宝贵的感知。她闭上眼睛,努力回想北极光在夜空中舞动时,那种无法用言语形容的、活生生的绿,那种冰冷与炽烈交织的视觉触感。
再次睁开眼时,她不再仅仅盯着参数。她结合沈聿怀提供的思路,大胆地摒弃了部分标准流程,加入了自己基于记忆和感觉的主观调整,甚至尝试了一种非常规的、叠加滤光片的方法。
时间一分一秒过去,当屏幕上那片失真的绿色终于开始透出她记忆中的、带着微妙蓝调和银辉的、灵动而深邃的质感时,温念初几乎要欢呼出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