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顾锦城的右拳无意识地猛然握紧,指节因过度用力而泛出青白色。左臂在那剂高效修复剂的作用下,撕裂般的剧痛已大幅缓解,但宋墨涵那句“避免爆发性发力,否则肌腱有再次断裂风险”的叮嘱言犹在耳。然而,比左臂伤势更让他感到紧绷的,是几乎要燃烧起来的神经。他不仅需要像下棋一样,预判“暗影”小队前方每一步可能遭遇的威胁,调配可能的后援,更要分神留意着医疗区那边的任何风吹草动。宋墨涵刚才那短暂的、充满数据运算声的沉默,让他心底那根名为担忧的弦,绷到了极致。
“是能量共鸣效应,”宋墨涵的声音终于再次响起,带着高速运算和分析后的笃定,透过通讯器传来,清晰地回荡在指挥中心,“圆盘能量与乔林体内残留能量同源,距离拉近或状态改变引发了连锁反应。我正在重新校准谐波场的输出频率,尝试进行反向干涉与阻尼抑制。理论上,稳定乔林状态的同时,应该能远程增强突击队员防护场的稳定性。给我三十秒!”
她的声音像是一股冰山下涌出的清泉,冷静而富含力量,瞬间注入顾锦城焦灼如焚的心底。他没有催促,没有质疑,只是将所有的信任压缩成两个字,沉声道:“好。前线交给我。” 这一刻,指挥中心与医疗区虽隔着重重的合金墙壁与漫长通道,两人的意志却通过这简单的对话紧密相连。
信任,在此刻无需多言。顾锦城将对菌毯前线的一切担忧强行压下,将所有精力投入到对“暗影”小队行进路线的微调、火力支援的申请,以及命令接应梯队进入最高待命状态的指令中。他的每一个决策,都如同在刀尖上跳舞,关乎着雷峰、苏宛和所有“暗影”队员的生死。
医疗区内,宋墨涵额角已渗出细密的汗珠,沿着她紧绷的脸颊滑落。她的眼睛一眨不眨,紧盯着屏幕上飞速滚动的数据和不断变化的模拟能量图谱,手指在虚拟键盘上化作了真正的残影。这不是在实验室里可以反复试错、推倒重来的模拟推演,这是直接关系到隔离舱内乔林的大脑能否承受能量冲击、关系到前线战友防护场能否维持不破的实时操作!一次频率计算错误,可能导致乔林脑部能量失控,造成永久性损伤;也可能让前线的谐波防护场彻底失效,将“暗影”小队直接暴露在致命的菌毯活性环境中。
“频率偏移量 Delta 调整至 0.73……能量输出峰值维持恒定……启动反向阻尼矩阵……”她低声喃喃,语速极快,像是在进行一场与无形敌人的无声搏斗,又像是在吟诵着关乎生死的咒文。整个医疗区的工作人员都屏住了呼吸,目光聚焦在主控台上,等待着结果。
终于,当最后一个关键参数被确认输入,主控台发出一声柔和而绵长的提示音,屏幕上那剧烈波动的能量曲线,如同被一只无形的大手抚平,以肉眼可见的速度衰减、回落,最终稳定在安全阈值之内。乔林的生命体征数据也随之从先前的轻微波动中恢复平稳。
“成功了!谐波场输出稳定,强度回升至设计值百分之一百零五!反向干涉起效了!”王技术官激动地几乎跳起来,声音带着颤音报告道。
几乎就在他话音落下的同时,顾锦城的声音再次传来,那份紧绷感明显消散,取而代之的是一种如释重负的沉稳:“‘暗影’小队报告,外围能量干扰减弱,谐波场恢复稳定,已突破B7区。干得好,墨涵。”
他没有说“宋博士”,而是在这生死一线的紧张间隙,下意识地用了更亲密的称呼。这两个字透过冰冷的通讯器传来,却仿佛带着千钧的重量和温度,重重地落在宋墨涵的心上,让她一直紧绷的身体微微晃动了一下。她轻轻吁出一口憋了许久的气,这才感觉到后背早已被冷汗浸湿,冰凉地贴附着肌肤。
短暂的危机宣告解除,但所有人都明白,战斗远未结束。宋墨涵强迫自己从成功的短暂松弛中迅速冷静下来,开始复盘刚才那惊心动魄的几十秒内记录下的所有数据异动。很快,一个被之前混乱掩盖的细节引起了她的注意:在能量共鸣达到峰值的那一刻,乔林的大脑皮层活动监测图上,出现了一段极其短暂(不足0.1秒)但异常规律的波动!这波动不同于昏迷状态下近乎平直的基线,也不同于正常思维的杂乱无章的电信号,更像是一种……被动的、高强度的信息接收或某种特定的反馈机制?
这个发现让她心头猛地一跳,一个大胆的猜想开始浮现。她立刻调取了乔林自昏迷以来所有的脑波监测记录,开始进行更深度的比对和模式分析。也许,乔林的昏迷并非单纯的生理机能受损或能量侵蚀导致的休克?他的大脑,可能正在以一种他们尚未理解的方式,被动地、或者说被迫地与那个神秘的“昆仑墟”核心,或者说与那个作为钥匙的黑色圆盘,进行着某种深层次的、危险的信息交互?而这次能量共鸣,意外地放大并短暂揭示了这一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