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然,主显示屏变成一片混沌,然后重新组织成某种流动的、有机的模式。一个声音——不像是声音,更像是直接意识印象——在每个人心中响起:
“欢迎,新生命。你们寻求理解。”
周孜婷作为代表回应:“我们寻求知识,为了生存和理解,不是为了控制或占有。”
“所有寻求者都如此声称,”意识印象回应,带着某种温和的幽默感,“在这里,声称无关紧要,本质通过存在显现。准备接受评估。”
与诺德尼斯的机械测试不同,灵谕圣所的“测试”更加有机和体验式。环境开始变化,团队被引导经历一系列体验...
**体验一:生命之网**
团队发现自己——不是幻觉,而是环境通过某种方式直接刺激他们的感知——体验各种生命形式的存在:从微生物到星际巨兽,从植物意识到超级智能。
小主,
他们体验生长的喜悦,捕食的必要,死亡的回归,再生的循环。没有善恶判断,只有存在的各种模式。
“这是在展示生命的多样性和 interconnectedness(相互连接),”林露感悟,“所有生命都是网络的一部分。”
**体验二:意识光谱**
接下来,他们体验不同形式的意识:简单的反应,复杂的情感,抽象思维,集体智慧,甚至某种超越个体的意识状态。
鸿宇特别兴奋:“意识作为连续体!不是有或无,而是程度和形式的不同!这解释了织暗者可能也是一种意识形式!”
**体验三:熵增与生命**
最深刻的体验是理解熵增与生命的关系。他们体验生命如何通过消耗能量和创造秩序来“抵抗”熵增,但最终仍然贡献于宇宙的整体熵增。
“生命不是熵增的例外,”周孜婷沉思,“而是熵增的一种复杂表现形式。织暗者可能是这种过程的极端化...”
通过这些体验,团队不仅获得知识,更获得理解。灵谕圣所不像诺德尼斯那样测试意图,而是通过直接体验培养理解。
体验结束后,环境恢复平静。那个意识印象再次响起:“你们展示了可塑性和尊重。访问权限授予。但记住:在这里,知识不是被拥有,而是被体验和理解。”
随着这个宣布,整个灵谕圣所似乎更加“欢迎”他们。生物结构更加开放,意识交流更加清晰。
鸿宇已经开始研究生物技术应用:“想象如果我们能学习这种有机科技!可持续、自修复、与生命和谐!”
林露更关注意识层面:“它们对织暗者的理解更加...同情?不视为怪物,而是视为生命过程的某种迷失版本?”
军洛通过远程连接加入讨论:“样本对你们的体验有反应。显示某种...认可感。像是迷失孩子找到根源。”
周孜婷做出决定:“我们将分为两组:鸿宇领导技术研究组,学习有机科技和应用;林露领导意识研究组,深入理解生命和意识本质。双管齐下。”
接下来的日子,团队沉浸在这奇妙的生物宇宙中。鸿宇的小组学会了与生物系统“对话”而不是“编程”,发现了令人惊叹的科技——自修复材料,能量高效转化,意识增强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