尽管被限制在核心实验之外,林晓的天赋依旧如同被巨石压抑的春笋,顽强地破土而出,展露出令人心惊的锋芒。他被分配的任务是协助校验一组关于电磁场与新型光学材料相互作用的基础理论公式。这本是繁琐且看似缺乏创造性的工作,然而林晓在完成校验后,竟附上了一篇长达二十页的推论手稿。
在这篇手稿中,他基于沈未央提出的“非线性光学复合”理念,大胆地逆向推演,提出了一个近乎离经叛道的构想——“可编程超构表面透镜”。他设想,能否不依赖笨重复杂的多晶片堆叠,而是通过设计一种微观结构可精确调控的人工复合材料(超构表面),利用其本身对电磁波强大的操控能力,直接实现多波段光束的任意偏折、聚焦与合成?这相当于将整个复杂的光学系统,“压缩”到一片薄薄的“智能”材料之中!
“……若能实现,激光拦截系统的体积和重量可缩减百分之九十以上,响应速度提升数个量级,且理论上能自适应调整,应对不同特性的来袭目标……”林晓在手稿的末尾,用尚且稚嫩的笔迹写道。
当这份手稿被呈送到沈未央案头时,饶是以他的冷静,也为之震动。这构想跳出了现有材料学和加工工艺的桎梏,直指未来光子学的核心方向,其颠覆性甚至超越了复合激光系统本身!这已不仅仅是天赋,而是一种近乎预言的直觉。
沈未央立刻召见了林晓。看着眼前这个因激动而脸颊微红的少年,他沉默良久,只问了一个问题:“这个构想,基于什么?”
林晓深吸一口气,眼神清澈而坚定:“基于……我们现有的路,走得太难了。陈工的死……让我觉得,我们可能需要换一个……更根本的方向去想问题。”
就在林晓的颠覆性构想引发内部震动之际,远在南洋的资源争夺战,已趋于白热化,并迅速演变成一场致命的危机。
霍云苓亲自坐镇新加坡,指挥霍氏商行与“环太平洋共荣基金会”支持的财团,在各个矿场、种植园和贸易节点上展开激烈的商业角逐。价格战、舆论战、甚至针对对方运输船队的“意外”事故层出不穷。
然而,基金会及其背后的殖民势力,显然失去了耐心。他们不再满足于商业手段,开始动用更黑暗的力量。
一场精心策划的袭击,在霍云苓前往一处橡胶园谈判的途中发生。她的车队在偏僻的丛林公路遭遇了强大火力的伏击!袭击者装备精良,战术娴熟,明显是受过严格军事训练的雇佣兵,目标明确——活捉或击毙霍云苓!
护卫队拼死抵抗,伤亡惨重。霍云苓在钱掌柜和几名贴身护卫的舍命保护下,弃车潜入茂密的热带雨林,才暂时摆脱了追击。但通讯设备在交火中损毁,他们与外界失去了联系,被困在危机四伏的异国丛林之中,身后是穷追不舍的致命猎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