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不巧,现在说不清。”李志刚提醒,“但你记住,省科委是上级单位,这事我们只能查设备,不能查人。你要是听见什么风声,别乱传。”
陈默笑了笑:“我连实验室都懒得出,传给谁?”
李志刚没接话,只看了眼手表:“还有八分钟。”
陈默低头继续翻,动作不急不缓。他在第三页背面发现了一份附录,是设备拆解时的残留物检测结果。除了常规金属碎屑,还有微量有机物残留——成分接近火药引信,但更稳定,燃烧速度可控。
他记得这种配方。1983年,东德特工在东南亚一次行动中用过类似的延时装置,代号“夜蛾”。
他把报告翻回第一页,假装对材料学感兴趣,随口问:“这种合金,国内能仿制吗?”
“仿是能仿。”李志刚说,“可工艺跟不上。我们试过用电解法提纯,但成品脆性太大,一拧就断。”
“那要是有人拿它做点别的呢?”陈默抬眼,“比如,改装成别的装置?”
李志刚皱眉:“你想说什么?”
“没什么。”陈默合上报告,“就是觉得,好材料用错了地方,挺可惜。”
李志刚盯着他看了两秒,忽然说:“你小子,心思挺多。”
陈默笑而不语。
时间到,李志刚收起报告,重新装进纸袋,临走前看了陈默一眼:“你要是真感兴趣,下次省厅办技术展,我带你去看看实物。”
“那我可记着了。”陈默起身送他到门口。
门关上后,他没立刻回桌前,而是站在原地,把刚才默记的内容在脑子里过了一遍。
王振国,TR-12,东德技术项目,未登记设备,签收后私自带走——链条闭环了。
他走回实验台,从草稿纸背面撕下一小条,用钢笔写下几行极小的字:
“TR-12,全球200台,国内流入2台。
签收人:王振国,省科委。
签名笔迹与钢笔雕刻一致。
残留物含‘夜蛾’类引信成分。”
写完,他把纸条折成米粒大小,塞进《电工手册》复刻本的书脊夹层里。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