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光刚爬上专利局玻璃门的边角,陈默已经站在了大厅入口。他手里提着一个牛皮纸信封,边缘有些发皱,像是被反复捏过。信封没封口,里面露出几张拼合在一起的图纸一角,右下角用铅笔写着一行小字:1983.12.1。
他没在门口多停,径直走向一号受理窗口。
“申请实用新型专利,收音机电路设计。”他说着,把信封轻轻推了进去。
窗口后的男人抬起头,四十上下,戴着银框眼镜,袖口磨得发白,指节粗大,一看就是常年握笔画图的老技术员。他扫了眼陈默,又低头看信封,眉头微皱:“姓名?单位?”
“陈默,电子工程系助教。”
那人抬眼重新打量他一眼,语气缓了些:“哦,学校的。先填表。”
表格递出来,陈默低头填写,笔迹工整。填到“发明要点”一栏时,他只写了八个字:超外差变频,低功耗集成。
审查员叫周立民,接过表格看了看,又抽出图纸一张张翻。翻到中间那张主电路图时,他停下动作。
“这个变频级,你用的是三级混频?”他问。
“对。”
“现有收音机普遍是两级,你多加一级,有什么实际好处?”
“提高选择性,降低干扰。”陈默答得干脆,“特别是在中波段,能清晰接收远距离电台,比如从广州发来的信号,在北方也能听清楚。”
周立民摇头:“光说性能不行。专利要审查创造性,你这算不算突破,得看跟现有技术差多少。”
陈默没争辩,反而笑了笑:“周工,您觉得这款收音机,能卖多少钱?”
对方一愣:“这……不是我们审的范围。”
“但我可以算。”陈默声音不高,却带着一种让人忍不住听下去的节奏,“明年,全国私人电子厂会大量投产便携式收音机。按人口基数和消费能力估算,销量至少八十万台。如果单台净赚二十五块,总利润就是两千万元。”
他顿了顿:“哪怕我只占一成市场,也是两百万。您说,值不值得保护?”
周立民的手指在桌面上轻轻敲了一下。
他干这行十年,见过太多人吹嘘自己的发明能改变世界,可没一个能像眼前这个年轻人一样,把数字说得这么准,这么冷静。
“你……怎么知道明年销量?”他问。
“猜的。”陈默笑,“但猜得多了,也就成了经验。”
周立民没再说话,低头在申请单上盖了个红章:受理待审。
“材料收下了,等通知吧。”
陈默没动:“我能注明一下‘构思完成时间’吗?”
“可以,备注栏里写就行。”
他翻开申请表,在右下角空白处写下:构思完成于1983年12月1日。
周立民看见,立刻皱眉:“不能写未来日期。”
“这不是未来。”陈默把图纸翻过来,指着背面那枚模糊的铅笔印,“您看,这是原始设计稿上的时间戳。当时用的是旧日历,我特意对过,没错。”
周立民凑近看了看,又拿起放大镜。那印记虽淡,但确实是铅笔写的“1983.12.1”,字体歪斜,像是匆忙记下的。再翻其他几张图纸,角落都有类似痕迹,只是更模糊。
他犹豫了一下:“规定没说不能标构思时间……记上吧。”
陈默点头,把表格收好,转身离开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