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的比喻形象而有力,引得在场不少教授微微颔首。
就在众人以为苏晚晴的观点将成为主导时,后排,一个同样平静却带着不容置疑力量的男声响起:
“苏处长的观点高屋建瓴,令人深思。”
所有人的目光瞬间被吸引过去,看到了缓缓站起身的林见鹿。他手里没有话筒,但声音清晰地传遍了教室。苏晚晴的目光也立刻锁定了他,眼中闪过一丝预料之中的神色,似乎早已察觉到他的存在,甚至……在期待着他的发言。
“但是,”林见鹿话锋一转,目光坦然与苏晚晴对视,“我有一点不同的看法,关于‘油门’与‘刹车’,或者说,‘势’与‘实’的关系。”
“请讲。”苏晚晴做了一个请的手势,眼神中充满了认真的审视。
“当前我们面临的,是一个千载难逢的战略机遇期。”林见鹿的声音沉稳,带着一种超越年龄的笃定,“全球化红利尚未见顶,国内市场需求正处于爆发前夜,劳动力成本优势依然存在。这是‘大势’所在。在这个阶段,过于强调‘刹车’,顾虑重重,可能会错失奠定未来几十年发展格局的窗口期。”
他顿了顿,看到苏晚晴微微蹙眉,但并未打断,便继续阐述:
“您提到的资源、环境、核心技术问题,是关键,是‘实’功。但解决这些问题,不能单纯靠‘刹车’和放缓速度,更不能因噎废食。我认为,更优的解是——在踩下‘发展油门’的同时,大力给‘科技升级’和‘模式创新’这另一个油门注入更多、更优质的燃料!”
他的话语让在场许多人都愣住了,包括台上的几位教授。这种“双油门”理论,颇为新颖。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具体而言,”林见鹿条理清晰,“我们不能因为担心石油不够就放弃造车,而应该同时大力投入研发电动汽车和高效电池;不能因为担心传统污染就停滞工业,而应该通过技术革新发展清洁生产和循环经济;不能因为国外技术壁垒就畏缩不前,而应该集中力量在关键领域实现突破,甚至利用我们的市场优势和应用场景优势,去定义新的技术标准和生态。”
他的目光再次与苏晚晴交汇,仿佛在进行一场无声的较量:“很多时候,问题不是在发展中产生的,恰恰需要通过更高水平、更高质量的发展来解决!放缓速度,可能不仅解决不了旧问题,还会衍生出更多的新问题,比如就业压力、社会矛盾。我们必须有在高速行驶中更换引擎、升级导航的魄力和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