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默愣住了,眼中闪过一丝迷茫,随即渐渐亮起微光。
林见鹿继续用缓慢而清晰的声音说道:“我们是否可以把每一条信息,不再看作孤立的点,而是看作一个拥有多种属性(如领域、地域、实体、时间、情感倾向等)的‘多维向量’?然后,不去预设僵硬的规则,而是设计一种算法,让系统自己去学习和计算这些‘向量’在某个特定目标(比如预测铜价)下的‘关联强度’或‘贡献度’?”
他拿起一张草稿纸,在上面画了几个点,然后用长短不一的线将它们连接起来:“就像这样,不同的信息点之间,存在着强弱不等的‘连接’。我们的系统,不应该只是机械地匹配关键词,而是要像一个不断学习和进化的‘网络’,去动态地评估、调整这些连接的权重。一些看似微弱、遥远的连接,在特定的上下文和背景下,其权重可能会急剧放大,成为关键的‘信号’。”
他顿了顿,给出了更具体的思路启发:“或许,我们可以借鉴一些生物学上神经网络的处理方式?不需要完全模拟,但可以吸收其‘分布式表征’和‘权重自适应’的思想。我们可以尝试构建一个轻量级的、基于注意力机制(虽然这个词现在可能还没有,但你可以理解为核心是让系统自己学会‘关注’更重要信息)的模型框架?让它能够根据任务目标,自适应地调整对不同信息特征的关注程度,从而从海量噪音中,捕捉到那些真正有意义的、微弱的关联模式。”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林见鹿的话语,如同在陈默闭塞的思路中,打开了一扇全新的窗户,投进了耀眼的光芒。他之前一直纠结于如何让模型更“精确”,却忽略了让模型更“智能”地自己去发现和评估关联性!
“向量……多维属性……关联强度……权重自适应……注意力……”陈默喃喃自语,眼睛越来越亮,死死盯着林见鹿画的那个简陋的网络图,仿佛要将它刻进脑海里。他脑海中那些僵硬的代码块仿佛瞬间活了过来,开始按照一种全新的、更灵动的逻辑重新排列组合。
“我……我好像明白了!”陈默猛地转过头,因为激动,脸颊甚至有些泛红,他语速极快地对林见鹿说,“不需要庞大的深度网络,我们可以设计一个浅层的、但引入注意力权重的网络结构,将信息的多维度特征嵌入后,让模型在训练中自行学习这些特征对于最终预测目标的贡献度权重!这样既能降低计算量,又能让模型具备一定的情境感知和重点聚焦能力!”
他一边说,一边已经迫不及待地转过身,双手重新放回键盘上,手指如同拥有了自己的生命般,开始在代码编辑器里疯狂地敲击起来,噼里啪啦的声响如同急促的鼓点,充满了创造的热情和突破的兴奋。
林见鹿看着瞬间进入忘我状态的陈默,微微一笑,没有再多说什么,轻轻退开,回到了自己的座位。他知道,种子已经播下,接下来,就是静待花开的时候。
接下来的两天,陈默几乎进入了不眠不休的状态。他彻底推翻了之前的部分架构,基于林见鹿点拨的“多维向量表征”和“轻量级注意力权重”的核心思想,重新设计算法模型。饿了就啃几口面包,困了就在电脑前趴一会儿。李立和王浩回来看到他那个样子,都吓得不敢大声说话。
林见鹿则适时地提供一些理论上的支持和关键点的讨论,帮助陈默将那些闪光的灵感碎片,整合成严谨的数学公式和可实现的代码逻辑。
第三天凌晨,天边刚刚泛起鱼肚白。
工作室里,陈默布满血丝的双眼死死盯着屏幕,手指颤抖着(因为长时间敲击和激动)按下了最终测试的回车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