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认为,我们现阶段的目标,不应该是‘造一个系统’,而应该是——**打造一把钥匙**。”他在小方框里写下了“**灵犀内核 - 原型验证**”。
“钥匙?”赵昊疑惑。
“对,钥匙。”陈默点头,眼神专注,“一把能够打开‘灵犀构想’中某些核心理念的钥匙。具体来说,我们可以先聚焦于一个极其精简的、**实验性质的内核原型**。”
他一边说,一边在方框下延伸出几条线:
“**目标一:极简与模块化。** 这个内核原型不需要面面俱到,它只需要包含最核心的任务调度、最基本的内存管理和进程间通信(IPC)机制。关键在于,它的架构必须是高度模块化的,每个功能块界限清晰,便于未来替换、升级和扩展。这是我们验证‘架构感知,效率至上’理念的第一步。”
“**目标二:为移动而生。** 虽然我们暂时没有真正的移动硬件平台,但在设计之初,就要将低功耗、事件驱动、异步处理等移动设备的核心需求考虑进去。比如,在任务调度器设计中,可以优先考虑能耗效率;在IPC机制中,为传感器数据、触摸事件等高频、小数据量的交互做优化。”
“**目标三:嵌入‘灵犀之触’的基因。**”陈默说到这里,看了一眼林见鹿,得到后者肯定的眼神后,继续道,“这个内核原型,要预留出与上层‘智能’模块交互的接口。想象一下,未来某个基于此内核的系统,能够将‘灵犀之触’分析出的用户行为数据,反馈到内核调度层面,实现某种程度的资源预分配和智能调度?虽然这很远,但接口必须先定义出来。”
陈默的阐述,将那个宏大的“灵犀OS”拉回到了一个具体、可操作的技术项目层面。他没有好高骛远,而是精准地切中了现阶段最核心、也最能积累经验的切入点——一个为未来理念服务的、高度定制化的内核原型。
赵昊虽然对技术细节一知半解,但他听懂了“原型”、“验证”、“模块化”、“接口”这些关键词,这让他感觉目标变得清晰可见,不再是虚无缥缈的幻影。他用力一拍大腿:“这个好!就像咱们开店,先不急着搞成百货大楼,而是先把最核心的灯具展示和销售流程跑通!”
王浩和李立也听得连连点头,虽然依旧深奥,但“打造一把钥匙”这个比喻,让他们明白了这个初始项目的定位。
林见鹿脸上露出了赞许的笑容。陈默的思路与他内心的规划不谋而合,甚至在某些细节上考虑得更加技术化。这正是他想要的效果——激发团队的主动思考,而非单纯执行他的指令。
“完全同意默子的分析。”林见鹿接过话头,“这个‘灵犀内核原型’,就是我们‘灵犀OS’项目的**创始项目**,是我们写下的**第一行逻辑代码**。它可能不会直接变成未来产品的一部分,但它将是我们技术积累的基石,是我们理解复杂系统设计的入门课,更是我们团队协作开发大型软件项目的第一次实战演练。”
他走到自己的电脑前,打开了一个空白的文档,然后将屏幕共享到了会议室的大屏幕上(他们最近添置的一个二手投影仪)。
“那么,既然方向明确了,”林见鹿的声音带着一种仪式般的庄重,“让我们来为这个‘创始项目’,确立它的**第一行实际代码**。”
所有人的目光都聚焦在投影屏幕上那空白的文档上,呼吸都不自觉地放轻了。
林见鹿的手指放在键盘上,却没有立刻敲击。他微微闭上眼睛,似乎在酝酿着什么,又像是在进行某种无声的宣告。几秒钟后,他睁开眼,眼神清澈而坚定,手指落下,敲下了一行简洁的注释:
``
然后是预处理器指令:
`#ifndef _LX_CORE_H_`
小主,
`#define _LX_CORE_H_`
接着,他开始定义第一个核心的数据结构——用于任务控制块(TCB)的雏形:
`typedef struct lx_task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