颁奖仪式那天,市委礼堂庄严肃穆。台下坐着市里的领导、文化界的名流、各大媒体的记者,以及来自各个领域的获奖代表。林见鹿三人坐在靠后排的位置,与周围那些多半是中年以上的获奖者相比,显得格外青涩和醒目。
当主持人念到“《山海狩猎人》——林见鹿”时,全场的目光瞬间聚焦过来。林见鹿从容起身,整理了一下衣角,在赵昊激动得快要抽搐的目光和陈默隐含鼓励的注视下,稳步走上主席台。
聚光灯打在他年轻而平静的脸上,台下是黑压压的人群和闪烁的相机镜头。一位市领导将沉甸甸的水晶奖杯和红彤彤的证书递到他手中,用力握了握他的手,勉励道:“小伙子,很年轻嘛!了不起!继续努力,创作出更多弘扬我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好作品!”
“谢谢领导,我会的。”林见鹿微微躬身,语气不卑不亢。
那一刻,台下掌声雷动。赵昊在下面拼命鼓掌,手掌拍红了都浑然不觉,王浩和李立更是通过赵昊的手机“现场直播”(偷偷录的小视频),在工作室里激动得哇哇乱叫。
第二天,本市的日报、晚报,甚至省里的相关媒体,都报道了这次颁奖活动。配图中,林见鹿手持奖杯、从容淡定的年轻面孔,与“地方文化输出优秀作品”、“青年创作人才”等字眼联系在一起,形成了强烈的视觉冲击和话题效应。
“灵犀”工作室的电话,再次变成了热线。这一次,打来的不再是电脑城的摊主或者小公司的经理,而是本地的电视台、报社记者要求采访,是其他地市的文化部门前来“取经”交流,甚至还有一两家之前对“灵犀OS”构想嗤之以鼻、觉得他们异想天开的本地科技企业,拐弯抹角地前来试探合作的可能性。
“看到了吗?老林!这就是影响力!这就是话语权!”赵昊接着一个个电话,虽然忙得口干舌燥,但精神极度亢奋,“以前咱们上门求人,人家爱答不理。现在,是他们主动找上门来!”
林见鹿对此保持着清醒的认知。他接受了其中一两家主流媒体的深度采访,在采访中,他并没有过多渲染《山海狩猎人》的成功,而是将话题引向了青年创业、传统文化创新表达以及他对未来科技发展的思考,巧妙地为他真正的核心项目——“灵犀OS”埋下了伏笔。对于其他过多的社交活动和合作试探,他则婉言谢绝,将主要精力依旧投入到技术研发中。
“昊子,推掉那些不必要的应酬。”林见鹿对忙得团团转的赵昊吩咐道,“这个奖项,是一张很好的‘名片’,但它的价值在于为我们扫清一些障碍,吸引更多志同道合的伙伴和资源,而不是让我们沉迷于虚名。我们的根,还是在技术,在‘灵犀’。”
赵昊虽然有些舍不得那些送上门的“风光”,但他对林见鹿的判断早已深信不疑,立刻收敛心神,开始有选择性地进行接洽,重点放在了可能对“灵犀”未来发展有利的资源上,比如本地的软件园区政策、可能的技术人才引进渠道等。
“文化名片”的效应是立竿见影的。之前“灵犀”团队还需要向外人费力解释他们是谁、在做什么,现在,只要提起《山海狩猎人》和那个市级奖项,对方立刻就会露出“原来是你们”的恍然表情,谈话的起点和信任度都大大提升。
潜龙的身影,借助这次官方层面的认可,终于彻底跃出了水面,从原本小圈子里的“天才”,变成了一个在更大范围内拥有一定知名度和正面形象的“青年榜样”。这层光环,不仅为他个人,更为整个“灵犀”团队,披上了一层无形的护甲,也打开了更多此前紧闭的大门。
工作室里,那座水晶奖杯被赵昊郑重其事地摆放在了最显眼的位置。它静静地立在那里,无声地诉说着一个关于创意、坚持与荣耀的故事,也提醒着团队中的每一个人,他们已经驶离了最初的港湾,正乘风破浪,航向一片更加广阔、也更具挑战的深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