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4章 初见苏父

林见鹿有些意外,没想到苏建国能如此精准地抓住他理念的核心。这位苏教练,并非想象中的顽固派,反而具备相当高的科学素养和接受新事物的能力。

“苏教练过誉了。”林见鹿谦逊道,“只是一些不成熟的猜想。”

“不不不!绝不是猜想!”苏建国用力摆手,“我们体操训练,最头疼的就是小运动员的身体感知和空中控制!很多动作,比如空翻、转体,要求运动员在极短时间内,精确控制全身每一块肌肉的发力顺序和力度,差之毫厘,谬以千里!传统的模仿训练、语言提示,效率太低,而且很多感觉只可意会不可言传,教练急死,队员懵死!”

他越说越激动,拿起桌上的一个苹果比划着:“就像这个空翻,离地瞬间的蹬伸角度、摆臂力度、核心收紧的时机、空中团身的松紧度……任何一个环节出问题,动作就变形,甚至失败受伤!如果你那套‘内部扫描仪’和量化标准,能帮助队员更清晰地感知到这些细节,建立起更精确的肌肉神经控制模型……那对我们训练效率的提升,将是革命性的!”

苏晚晴在一旁安静地听着,看着父亲难得如此兴奋地与人探讨专业问题,眼中闪过一丝惊讶和欣慰。她没想到,林见鹿那些看似与体操毫不相干的理念,竟然能引起父亲如此强烈的共鸣。

林见鹿也被苏建国的专业和热情所感染,他认真聆听着,不时提出一些问题,比如体操训练中不同项目对核心稳定性的具体需求差异、小运动员心理因素对身体控制的影响等等。两人的交流迅速深入,从生物力学谈到运动心理学,又从神经科学聊到训练方法论。

苏建国发现,林见鹿虽然对体操的具体技术动作是外行,但他对人体运动原理的理解深度和跨学科联想能力,却远超他的预期。很多困扰他多年的训练难题,林见鹿往往能从另一个意想不到的角度,提出颇具启发性的思路。

“妙啊!用呼吸节奏来调节空中转体的角动量感知?这个想法我们从来没试过!”

“将落地稳定性训练,分解为足底压力分布实时感知和踝、膝、髋的微调反馈闭环?这需要很精密的传感器吧?但方向是对的!”

苏妈妈看着相谈甚欢的两人,尤其是丈夫那眉飞色舞、仿佛年轻了十几岁的样子,脸上露出了由衷的笑容,悄悄对女儿说:“看来,你爸今天是遇到知音了。”

苏晚晴轻轻“嗯”了一声,目光落在林见鹿那专注而沉静的侧脸上,眼神微微闪动,不知在想些什么。

这顿便饭,最终变成了一场酣畅淋漓的学术讨论会。直到夜色深沉,林见鹿才起身告辞。

苏建国亲自将林见鹿送到门口,用力握着他的手,意犹未尽:“林同学,今天真是受益匪浅!以后一定要常来!我们体操队的大门,随时为你敞开!有机会,我还想请你去队里,给我们的教练员和重点苗子也讲一讲!”

“苏教练客气了,有机会一定拜访。”林见鹿礼貌回应。

离开苏家,走在霓虹初上的街道上,林见鹿回顾着今晚的交流,心中亦有收获。苏建国提供的专业视角和实际案例,为他优化“人体控制模型”提供了宝贵的数据和验证方向。

潜龙的视野,再次得以拓展。这一次,他从市井武术的江湖,涉足到了追求人体极限的竞技体育殿堂。每一次的跨界交流,都在不断丰富着他的认知体系,夯实着他“潜龙在渊”的根基,只待风云际会,便可一飞冲天。而他与苏晚晴这条原本清淡的交集线,也因这次意外的家宴,似乎悄然发生了某种微妙的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