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昊负责的对外联络团队,则小心翼翼地与各地重点中学、科技馆、乃至一些民间教育工作者建立联系,低调地传递着“逐日计划”的信息,避免过度宣传带来的炒作和压力。
经过层层筛选,首批二十名年龄在十四到十六岁之间的少年,从数千名申请者中脱颖而出,汇聚到了见鹿科技总部附近的“逐日营地”。这里并非传统的学校,更像是一个融合了实验室、图书馆、工作坊和自然环境的探索空间。
开班第一天,林见鹿亲自到场。他没有发表长篇大论的训话,而是像一个大朋友一样,坐在孩子们中间,进行了一场别开生面的对话。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一个戴着厚厚眼镜、名叫陈星衍的男孩,率先提问,语气直接甚至有些冲:“林老师,你们搞这个班,最终目的不就是想让我们以后给你们打工吗?为什么说得那么冠冕堂皇?”
周围的助理脸色微变,林见鹿却笑了,他欣赏这种不加掩饰的锐利。
“星衍问得很好。”林见鹿诚恳地看着他,“我无法完全否认公司未来可能从中受益的可能性。但我想问你,爱迪生发明电灯,是为了给电力公司打工吗?图灵研究计算机,是为了给IBM写代码吗?不,他们是受内心好奇心和探索欲的驱动,去解决他们感兴趣的问题,顺便…改变了世界。”
他环视所有少年:“在这里,我希望你们首先关注的,是你们自己内心的‘问题’,是那种让你们茶饭不思、辗转反侧的疑惑和好奇。至于未来你们是否选择见鹿,那是你们长大后自由的决定。我们提供的,只是工具和地图,探索的方向,由你们自己掌握。”
另一个叫苏茜的女孩,文文静静,却对量子纠缠的哲学意义充满了迷思,她怯生生地问:“林老师,我觉得很多问题课本上没有答案,甚至老师也说想这些没用,我…是不是在浪费时间?”
“苏茜,”林见鹿的声音变得格外温和,“人类最伟大的进步,往往始于那些看似‘无用’的问题。牛顿思考苹果为什么下落,在当时看来,比研究如何种出更好的苹果‘无用’得多。请务必珍惜和保护你的这种‘无用’之思,它可能比任何确定的答案都珍贵。”
他还遇到了一个叫王启航的少年,逻辑思维超强,却沉迷于用数学公式推导武侠小说里的武功招式威力,并试图设计一个“武侠宇宙物理规则体系”。众人都觉得这孩子有点“不务正业”,林见鹿却听得津津有味,并鼓励他:“将抽象的数学与具象的文学想象结合,这是非常棒的跨界思维!也许未来,你能创造出全新的叙事引擎或者游戏逻辑。”
这场对话,彻底打破了少年们对“大科学家”、“大企业家”的刻板印象,也初步建立了彼此间的信任。
“逐日计划”的课程设置更是别具一格。没有固定的教材和课表,取而代之的是“项目牵引制”。来自见鹿科技和合作高校的导师们(包括“蓝色弹弓”的几位怪才)提出一系列开放性的、跨学科的挑战课题,例如:
* “设计一个算法,让‘鹿鸣’能理解并生成中国古典诗词的意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