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嗯。”苏晚晴的声音很轻,却很坚定,“学术研究能厘清问题,但政策的制定和执行,才能真正地去解决问题。我看到过太多因为政策滞后或者偏差而导致的资源错配和发展瓶颈。尤其是在科技领域,如何既鼓励创新、保持活力,又能合理规制、防范风险,引导科技向善……这里面有太多值得研究和推动的事情。我想去那个能最直接发挥作用的地方。”
她停下脚步,抬头看向林见鹿,眼中闪烁着理想的光芒:“见鹿,我们走的路不同,但目标或许是一致的。你们在前沿冲锋,探索技术的无限可能;我希望能在后方,参与构建一个能让更多像你们这样的创新力量安心发展、健康成长的环境和规则。这算不算是……另一种形式的并肩作战?”
林见鹿心中一震,被她话语中蕴含的格局和担当深深触动。他凝视着她,仿佛第一次如此清晰地看到她内心的山川沟壑。他一直以来欣赏的,不正是她这份超越个人得失的视野和情怀吗?
“当然算。”他郑重地点头,伸出手,轻轻握了握她的手,随即很快放开,这是一个在公共场合下克制的、却充满力量的鼓励,“那我们就约定,各自在各自的战场上努力。你负责把路修得更宽更平,我负责把车造得更快更稳。”
苏晚晴笑了,眼眶微微湿润,用力地点了点头。
几天后,苏晚晴拖着行李箱,走进了那座庄严肃穆的部委大楼,开始了她的仕途生涯。正如她所预料的,初始的工作是繁琐而基础的,大量的文件阅读、会议记录、数据整理,与她博士期间研究的宏大课题相去甚远。但她没有丝毫懈怠,以极强的学习能力和适应能力,迅速掌握了工作流程,其扎实的经济学功底和严谨的逻辑思维,很快便得到了处室内领导的注意。
而林见鹿,也回到了他风云激荡的科技战场。他更加专注于见鹿科技的内生发展,推动“灵犀生态”的深化,加速“蓝色弹弓”的探索,同时,在涉及产业政策、数据安全、技术标准等需要与政府部门沟通的场合,他严格遵循流程,通过公司正规渠道进行接洽,绝不因私人关系寻求任何特殊便利。
他们之间的联系变得稀少而克制。偶尔在深夜,会收到对方一条简短的问候,或者分享一篇与对方领域相关的深度文章,附上一两句专业的点评。没有缠绵的情话,没有日常的琐碎,有的是一种在更高维度上的精神共鸣和遥遥守望。
有时,林见鹿在新闻上看到国家出台某项支持科技创新的产业政策,或者某个重要的行业发展规划征求意见时,会不由自主地想起那个在灯火通明的部委大楼里,可能正为此殚精竭虑的身影。他会心一笑,然后更加投入地投入到研发之中。
而苏晚晴,在参与起草文件、研究行业报告时,看到“见鹿科技”这个名字作为典型案例出现,看到“灵犀生态”、“鹿鸣助手”被作为创新成果引用时,心中也会涌起一股难以言喻的自豪和温暖,仿佛自己也间接参与和见证了那段波澜壮阔的创业历程。
两条曾经紧密交织的轨迹,如今如同两条平行的铁轨,沿着各自的方向,延伸向远方。它们不再交汇,却承载着同一列名为“时代”的火车,朝着共同的目标隆隆前行。苏晚晴的毕业,不是一段关系的终结,而是另一种更深层次联结的开始。这份联结,建立在对国家前途的共同关切、对科技未来的共同信念之上,超越了儿女情长,融入了时代奔涌的洪流。风起于青萍之末,浪成于微澜之间,她的登场,将为未来科技与政策的复杂博弈,埋下一个重要的伏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