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步:个性化适配。**
他们挑选的志愿者是一位名叫小李的文科研究生,平时热爱阅读但缺乏运动。基线测试显示,他的柔韧性、核心力量和身体协调性都处于普通水平。
团队根据小李的身体条件数据,对“数字白鹤”模型进行了微调,设定了个性化的学习路径。比如,对于一些需要较高柔韧性的动作,系统会先推荐他进行一系列的拉伸准备活动;对于发力技巧,则会从最基础的蹬地、转腰开始分解训练,循序渐进。
项目组甚至根据运动生理学原理,为小李定制了详细的训练-恢复计划,确保他在高强度学习的同时避免运动损伤,并配备了营养师进行膳食建议。
就在见鹿科技紧锣密鼓地进行“科学备战”的同时,马保国那边也没闲着。他的直播教学也在进行,风格一如既往的“玄学”。镜头前,他对着自己挑选的一位身材健壮的志愿者(据说是健身房教练),口若悬河:
“注意!这个‘鹤翅翻飞’,关键在于一个‘松’字!要松而不懈,紧而不僵!感觉你的气,要从丹田这里,咕噜一下,传到手臂上……”
志愿者一脸茫然,努力模仿着动作,但看起来更像是在做广播体操。
马保国不时上手纠正,用力拍打弟子的胳膊大腿:“这里!这里要撑住!对!感觉到劲了没有?!”
弟子龇牙咧嘴地点头:“感……感觉到了点……”
直播间的观众看得云里雾里,支持者觉得“深奥”,反对者则认为“毫无章法,全凭感觉”。
四周的时间飞逝而过。见鹿科技这边,小李在智能学习系统的辅助下,进步肉眼可见。从最初的动作僵硬、协调性差,到后来已经能够较为流畅地打完大半套“鹤舞清风”,虽然神韵尚且不足,但动作的规范性和对发力原理的理解,远远超出了传统模式下零基础学员四周所能达到的水平。直播间的观众能够清晰地看到他的每一个进步,以及背后强大的科技支撑。
最终的“对话”展示日即将到来。旧厂房被改造成了临时的展示大厅,评审团和众多媒体齐聚一堂,线上直播通道也已经开启,数百万观众在线等待。
林见鹿看着准备入场的小李,拍了拍他的肩膀:“放松,就像平时训练一样。把你理解到的,展现出来就好。”
小李深吸一口气,点了点头,眼神中充满了自信。他身上穿着那套轻便的传感器服装,虽然不引人注目,却是他这四周来最亲密的“老师”。
另一边,马保国和他的弟子也准备就绪。马保国依旧是一身白色练功服,气场十足,他的弟子则显得有些紧张。
一场关于“传承”的现代对话,一场科学与经验、数据与感觉的碰撞,即将拉开帷幕。见鹿科技用科学的铠甲,武装了一位普通的志愿者,准备向世界展示,当古老技艺遇上当代科技,会迸发出怎样意想不到的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