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坦诚地展示了目前的进展和困难,然后话锋一转:“正因为其艰难,所以我们更加坚信国际合作的必要性。我们愿意在IFEO框架下,建立专门的工作组,将我们已有的研究数据、模型乃至遇到的困境,与全球顶尖的同行共享,共同攻克这个拦在终极能源之路上的最后几只‘拦路虎’之一。”
这番回答,既展现了自身扎实的工作和长远的眼光,又再次强调了开放合作的态度。那位提问的欧洲专家沉默片刻,最终缓缓地点了点头,虽然没有说话,但眼神中的质疑已经消散了大半。
会议期间,还发生了一个小插曲。来自某个非洲国家的能源部长,在茶歇时找到林见鹿,表达了对本国缺乏相关技术人才、难以融入IFEO体系的担忧。林见鹿当即表示,见鹿书院旗下的“深蓝少年班”模式可以借鉴,中国愿意在IFEO框架下,设立专项奖学金和培训项目,帮助友好国家培养本土的聚变科技人才。“能源的曙光,不应该有任何国家因为历史原因而被排除在外。”他这句话,通过那位部长的传播,在许多发展中国家代表团中引起了强烈共鸣。
小主,
中国的开放、务实与担当,通过这一系列具体而微的行动,如同润物细无声的春雨,开始赢得广泛的国际尊重。一种新的叙事正在形成:中国并非仅仅是一个技术领先者,更是一个愿意承担责任、愿意分享成果、致力于构建更加公平、更具包容性国际秩序的引领者。
然而,就在这正面形象不断巩固、IFEO筹建工作稳步推进的同时,隐藏在光明之下的暗礁,也开始显现。
研讨会结束当晚,林见鹿在下榻酒店的套房内,与沈渊、苏晚晴(视频接入)复盘一天的情况。气氛总体是积极的。
“今天效果不错,”苏晚晴在屏幕那头微笑道,“几个主要国家的技术代表,态度都比预想中要积极。特别是你关于废物处理的那段回应,很加分。”
沈渊也点点头:“技术层面的质疑是好事,说明他们开始认真对待了。只要我们用专业和坦诚回应,就能化解大部分阻力。”
就在这时,林见鹿的加密通讯器响了,是秦雪。她的声音带着一丝疲惫和前所未有的凝重:
“见鹿,有两件事。第一,我们监测到,‘普罗米修斯全球’及其关联的游说集团,正在华盛顿和布鲁塞尔密集活动,他们的策略变了。不再公开反对IFEO——那已经不可能了——而是试图渗透和影响IFEO未来的决策机制。他们正在大力推销一套极其复杂的、有利于维持其传统技术优势和专利壁垒的‘技术贡献度加权投票方案’,试图在规则制定阶段就埋下伏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