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知道,真正的裂变还没开始。
凌晨三点十七分,第一条破圈转发出现了。一个百万粉的影视解析博主发了条微博:“刚看完这篇文,顺手翻了翻某节目的评论区,结果发现十条差评里有七条用了同一句话——‘糊弄观众’。谁在统一话术?细思极恐。”
配图正是陈星燃文章里的对比截图。
十分钟内,这条微博被转发过万。
话题#谁在制造网络愤怒#悄悄爬上热搜榜第十八位。
夏洛璃手机不断震动,她低头看了一眼,嘴角微扬:“几个媒体号也开始跟进,有个法制栏目主编问能不能授权转载。”
“可以。”陈星燃点头,“但别提星耀,只谈现象。”
“你是想让他们自己跳出来?”秦叔问。
“不是跳。”陈星燃眼神渐冷,“是让他们继续说下去。说越多,破绽越大。”
他调出最新一批进入评审团报名系统的账号,逐条分析发言内容。果然,新一批评论延续了旧模板,甚至连错别字都一致——“在现”代替“再现”,“具说”代替“据说”。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看这里。”他放大一组对话链,“这个号说‘我表妹在现场说节目假得很’,另一个号立刻接‘我同事也这么说’。可问题是,这两个号注册时间相差不到十秒,IP分别在乌鲁木齐和厦门。”
周小胖笑出声:“这不是串供,是抄作业都抄漏页了。”
“更蠢的是。”秦叔指着后台日志,“他们为了显得真实,故意夹杂一些正常互动。可行为模式暴露了——同一个设备,上午用来刷好评,下午换成马甲刷差评,浏览器缓存都没清干净。”
陈星燃记下这些细节,迅速更新文章第二部分草稿:《你以为你在表达观点,其实你在复读台词》。
新增案例包括:
- 三个不同账号在同一分钟内使用完全相同的比喻:“像小学生作文”;
- 二十个“素人”提及并不存在的“内部流程泄露”;
- 某条评论称“导演组亲口承认数据造假”,而该发布会根本未开放提问环节。
“把这些做成系列短图文。”他吩咐周小胖,“每天放一点,别一次性砸出去。”
“懂了。”周小胖摩拳擦掌,“打持久战,慢慢拆台。”
夏洛璃一直没说话,直到看到一条新弹窗提醒——她的直播间刚刚收到系统通知:明日黄金时段可开启特别连麦专场。
她看向陈星燃:“我准备开一场直播。”
“讲这个?”他问。
“不。”她摇头,“我打算聊国潮设计的新趋势。但在最后五分钟,我会说一句:‘最近有人说某节目是骗局,可我作为观众,看到的是认真和诚意。’”
陈星燃笑了:“够低调,也够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