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4章 义眼星辰:汪氏集团的家国代码

“是山区学校的实时用电数据。” 我眨了眨眼,义眼虹膜处闪过一串绿色代码,“雨季容易断电,系统会自动把储能装置的余量同步到我的终端。说起来,上周有个孩子在作文里写‘汪阿姨的眼睛会下雨’—— 大概是因为我得知某个校区光缆被暴雨冲断时,确实有点着急。”

陈墨听罢忽然笑了,在采访本上快速记录着什么:“这让我想起您父亲当年的‘良心工程’理念 —— 他坚持在老城区改造中保留百年梧桐,哪怕延误工期三个月。现在看来,这种对‘人’的珍视,才是汪氏真正的技术密码。”

我的指尖不自觉地抚过桌面的木纹,那里还留有父亲当年用铅笔写下的 “勿急” 二字:“科技可以不断迭代,但有些东西永远不该被算法优化掉。比如孩子们看见新书本时的眼神,比如暴雨夜抢修光缆的工程师沾满泥浆的工牌,比如... 您现在记录时笔尖划过纸张的沙沙声。这些带着体温的数据,才是我们要守护的‘核心代码’。”

窗外的阳光透过百叶窗,在采访提纲上投下明暗交错的条纹。陈墨忽然合上笔记本,伸手轻拍我的手背:“汪小姐,您这双‘电子眼’看到的风景,比很多人用肉眼捕捉到的都要鲜活。或许我们该给这次采访加个副标题 ——《当硅基芯片遇见人类体温》。”

我端起茶杯,看着杯壁上孩子画的星星图案在蒸汽中若隐若现:“那不如再补个注脚 —— 所有精密计算,都该为‘值得’二字让步。”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话音未落,父亲汪展鹏扶着檀香拐杖走进来,身后跟着捧着奖杯的三叔。“绿萍,你看这是什么?” 老人眼中泛着自豪,奖杯上 “华国新兴明星企业” 的鎏金字样映着阳光,“今早刚从颁奖礼现场带回来的。”

陈墨的镜头及时捕捉到这一幕,他突然指着父亲手中的族谱问:“听说汪氏祠堂在事件中损毁了部分文物,现在修缮得如何?”

“我们请了故宫的修复专家。” 我点开祠堂的实时监控画面,十八盏青铜灯重新焕发光彩,“不过最珍贵的‘忠孝传家’匾额,是用 AI 技术复原的明代原迹。”

正说着,财务总监推门而入,满脸喜色:“大小姐!股价涨停了!从每股 28 元涨到 140 元,市值突破千亿了!” 他手中的平板显示着疯狂跳动的 K 线图,交易量柱形图如火山喷发般高耸。

父亲汪展鹏的拐杖重重杵在地上,却不是震怒:“别急着高兴,通知董事会,从超额收益中提取 10% 成立‘护国基金’,专门用于资助军工科技研发。”

我站起身,电子义眼自动生成各国股市对比数据:“爸说得对。另外,我建议将‘超级理财天赋’转化为实际应用 —— 在开曼群岛设立合规慈善信托,用金融衍生品收益持续反哺公益项目。”

陈墨的笔在采访本上疾走:“这样听起来,汪氏要从商业集团转型为‘社会企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