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2章 汪氏集团:亚洲十强崛起之路与领航者汪绿萍

走出会议室时,阳光透过玻璃洒在我们一行人身上。我低头看着手机里团队发来的 “薄膜沉积设备研发进度” 报告,嘴角扬起自信的笑容 —— 有了政府的鼎力支持,那条通往全球新能源舞台中央的道路,正变得越来越清晰。

与此同时,集团的香水和珠宝业务也迎来了爆发式增长。香水研发团队推出的 “东方韵” 系列,将传统中草药成分与现代香水工艺相结合,一经上市便成为爆款,年销售额突破 5 亿元。珠宝业务则凭借独特的设计理念和精湛的工艺,在高端市场占据了一席之地,与多家国际奢侈品品牌达成合作。

“汪董事长,《财经日报》的记者想采访您,主题是‘汪氏集团如何实现半年市值翻倍,跻身亚洲十强’。” 小陈的声音将我的思绪拉回现实。

采访当天,记者一见到我便开门见山:“汪董事长,外界都很好奇,汪氏集团在短短半年内取得如此惊人的成绩,您认为最关键的因素是什么?”

我微笑着回答:“首先,要感谢华国政府的大力扶持,良好的政策环境为企业发展提供了保障。其次,集团吸引了大量优秀人才的加入,从新能源领域的技术专家,到香水、珠宝行业的设计师,正是这些人才的共同努力,推动了集团各业务板块的快速发展。最后,我们始终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不断创新产品和服务,满足消费者的需求。”

记者接着问:“汪氏集团跻身亚洲十强后,对未来的发展有什么规划?集团的发展又为华国带来了哪些好处?”

“未来,我们将继续加大在新能源领域的投入,研发更高效、更环保的产品,助力国家实现‘双碳’目标。同时,我们会进一步拓展国际市场,提升华国品牌在全球的影响力。” 我顿了顿,继续说道,“在带动就业方面,集团半年内新增员工 8000 余人,涵盖研发、生产、销售等各个岗位。此外,我们的产业链上下游合作企业超过 200 家,间接带动了数万人就业。在税收方面,集团上半年纳税额同比增长 60%,为国家财政收入做出了贡献。”

采访进行到中段,《财经日报》记者突然话锋一转,手中钢笔在笔记本上轻轻敲击,眼神锐利如炬:“汪董事长,有行业分析师指出,汪氏集团半年内市值翻倍、跻身亚洲十强的速度‘过于激进’,甚至质疑你们为追求规模放松了风险管控 —— 比如新能源业务快速扩产可能导致的产能过剩,香水珠宝板块跨界扩张引发的品牌定位模糊。对此您如何回应?”

会议室里的空气瞬间凝固,摄影记者的镜头紧紧对准我的脸。我只是依旧保持着微笑,手指轻轻拂过面前的产业数据报表,声音平稳却掷地有声:“首先感谢这位分析师的关注,但‘激进’与‘风险’需要用数据来界定。新能源领域,我们上半年新增的 7 条生产线并非盲目扩产 —— 这里有组数据:华国今年一季度光伏装机量同比增长 45%,欧洲市场对钙钛矿电池的需求缺口达 30GW,而我们的订单储备已覆盖未来 18 个月的产能,产能利用率始终保持在 92% 以上,何来过剩之说?”

我抬手示意助理投影出订单明细表,继续说道:“至于香水珠宝板块,我们并非简单跨界。香水业务的‘东方韵’系列,核心团队是从国际奢侈品集团挖来的调香师,结合华国传统草药研发,去年在上海进博会拿下 3.2 亿元订单;珠宝板块则聚焦‘非遗工艺现代化’,与故宫文创合作推出的‘太和殿瑞兽’系列,客单价突破 20 万元仍供不应求。品牌定位不仅没模糊,反而形成了‘科技 + 文化’的双驱动优势。”

记者显然并未满意,追问更加直接:“还有一个敏感问题 —— 外界注意到,汪氏集团在获得政府‘绿色能源产业扶持计划’资金后,短短三个月就完成了上下游 12 家配套企业的并购。有声音质疑这其中存在‘政企关系特殊化’,甚至猜测你们借助政策红利挤压同行生存空间。您如何证明这些并购的公平性与合理性?”

闻言,我的眼神多了几分严肃,却依旧条理清晰:“这个问题我必须郑重回应。首先,政府的扶持资金有严格的监管流程,每一笔支出都需提交用途报告,审计部门每季度都会核查,我们的资金使用情况在发改委官网可查,绝无‘特殊化’可言。其次,12 家配套企业的并购,是基于产业链协同的市场化选择 —— 这 12 家企业中,8 家是因技术落后、资金链断裂面临破产的中小厂商,我们并购后投入 2.3 亿元进行技术改造,保留了 90% 的员工;另外 4 家是拥有核心专利的创新企业,我们通过股权合作实现技术共享,比如苏州那家玻璃基板厂,并购后其产品良品率从 68% 提升至 95%,反而帮助它打开了国际市场。”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我从容拿出一份由第三方机构出具的产业链评估报告,推到记者面前:“这是普华永道出具的并购影响评估,报告显示,我们的并购让区域内光伏配套产业的整体利润率提升了 18 个百分点,带动了 3000 多个就业岗位,何来‘挤压同行’?政企合作的本质是‘政策引导 + 市场运作’,我们只是抓住了政策机遇,做好了分内之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