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章 “神”之图纸

接下来的七十二个小时里,“昆仑”基地,变成了一个全世界最疯狂、也最高效的“思想熔炉”。没有人睡觉,没有人休息。在“盖亚”那恐怖的、如同神经网络般的协同调度下,八个原本独立的部门,被完美地,整合成了一个高效得令人发指的“超级大脑”。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林建安的建筑构想,会在提出的瞬间,就被赵磊的动力模型,进行实时的可行性验证。赵磊的能量场数据,会在计算出的下一秒,就被苏晴的输送网络,进行最优化的匹配。苏晴的能源需求,又会反过来,影响到叶知秋“生物装甲”的基因序列设计这是一个完美的、闭环的、不断进行着自我优化和迭代的“创世”过程。

单星璇,作为整个计划中,唯一一个“非技术”人员,她的“首席心理侧写师”的身份,在此时,发挥出了意想不到的关键作用。她像一个最温柔、也最敏锐的“润滑剂”,穿梭于这些因为过度专注而变得有些“偏执”的天才之间。她能敏锐地察觉到,赵磊因为一个技术瓶-颈而陷入暴躁时,及时地,为他送上一杯能让他冷静下来的冰咖啡。她也能在苏晴和周宇航,因为某个方案的技术细节,而争得面红耳赤、即将要爆发“世界大战”时,用几句恰到好处的玩笑,和女性特有的亲和力,缓和紧张的气氛。她,成为了这台高速运转的、充满了钢铁与代码气息的冰冷机器中,那一抹最温暖、也最不可或-缺的人性亮色。

陈默,则像一个真正的“神”,端坐于云端。他不再去干涉任何具体的技术细节。他只是,在每一个团队,遇到他们现有知识体系无法逾越的“叹息之壁”时,恰到好处地,从他那浩如烟海的记忆库中,丢给他们一个来自更高维度的、如同“金手指”般的“提示”。

比如,当赵磊的“微型方舟反应堆”,在能量约束场的稳定性上,出现了一个无法解决的“量子隧穿”效应时。陈默只是,给了他一个简单的公式:ΔE · Δt ≥ ? / 2 (海森堡不确定性原理)并附上了一句话:“不要试图去‘对抗’不确定性,去‘利用’它。”这个提示,让赵磊如遭雷击,茅塞顿开。他立刻推翻了原来那套试图用“绝对稳定”来对抗“量子涨落”的笨拙设计,转而,设计出了一套可以利用“量子隧穿”效应,来进行“能量潮汐”式呼吸的、更加高级、也更加符合宇宙法则的“脉冲式灵能约束场”。

又比如,当叶知秋的“生物装甲”,在基因融合的排异反应上,陷入了死循环时。陈默只是,给了她一幅,源于中医理论的“人体经络穴位图”。并附上了一句话:“生命,不是代码的堆砌。它是能量的流动。去找到那个,能让金属与血肉,产生‘共鸣’的‘频率’。”这个提示,让叶知秋的思路,瞬间,从“物质”层面,跃迁到了“信息”和“能量”层面。她立刻,将中医的“五行相生相克”理论,与基因的“碱基配对”原则,进行了一次匪夷所思的、跨学科的“联姻”。最终,成功地,创造出了一种可以通过特定的“穴位电极”,来引导“灵能”,从而实现金属与细胞完美融合的“经络式生物装甲”。

就这样,在陈默这个“神之导师”的引导下,在“盖亚”这个“超级大脑”的调度下,在八位“地球天才”的疯狂燃烧下。

七十二小时后。

当第一缕晨曦,照亮这片戈壁滩时。

一份堪称人类文明有史以来,最伟大、最复杂、也最疯狂的建筑蓝图,正式诞生了!

那份蓝图,悬浮在会议室的中央,散发着柔和而又圣洁的光芒。它,不再是一张冰冷的图纸。它,是一个即将要被赋予生命的“神之胚胎”。

所有参与了这次“创世”过程的执掌者们,都满脸疲惫,却又眼神狂热地,看着他们共同的“孩子”,他们的脸上,都洋溢着一种如同“造物主”般的、巨大的成就感与自豪感。他们知道,他们,已经不再是孤单的天才。他们,是一个即将要创造历史的伟大团队。

“很好。”

陈默看着眼前这份,凝聚了所有人智慧和心血的、近乎于完美的蓝图,脸上,露出了发自内心的、满意的笑容。

他知道,所有的铺垫,都已经完成。

“十二宫”的“神殿”,其诞生的所有理论和技术基础,都已经准备就绪。

接下来,就是见证“奇迹”的时刻了。

他缓缓地,抬起手,指向了窗外,那片在晨曦中,显得无比广袤、无比神圣的、空旷的地基。

“各位,”他的声音,在这一刻,变得无比的、充满了不容置疑的庄严,“请允许我,为你们,为我们共同的‘家园’”

“献上,我,作为‘领航员’的第一份‘贺礼’。”

一场,即将要让整个世界,都为之失声的、“神之奠基”,即将在那片古老的戈壁滩上正式上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