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昊哥!康导……康导答应了!他刚亲自打来电话,说想和您见面详谈!”
许昊眼中终于闪过一丝如释重负和真正的笑意。
他知道,他为自己,也为《我不是药神》,请来了一位最坚实的后盾。
“约时间,地点定在……清韵茶馆吧。”
许昊说道,那里安静,适合谈艺术,也适合谈理想。
“对了,关于审批这块,沟通的怎么样了?”
“找了很多关系,都怕担责任,不过文化部的一位领导答应帮忙,他说他看好我们昊天!”
“还是张老哥给力……!”
当许昊在清韵茶馆那间熟悉的雅间里,与康洪雷导演的手紧紧握在一起时,《我不是药神》这个项目,才算真正拥有了撬动时代的杠杆。
随后,许昊把大部分的工作都交给康导,让他筹备剧组,并找拍摄场地,还原2002年到2004年的场景!
他则是专门研究分镜头以及确定下来人员的生活体验中。
《我不是药神》的项目信息,如同一声惊雷,在看似平静的湖面上炸响。
消息最初是从一个匿名的影视行业论坛流出的。
一个标题为《昊天影视下一部S+项目疑似聚焦“天价药”和“印度仿制药”?!》的帖子,详细描述了项目的核心情节、角色设定(甚至提到了“程勇”、“吕受益”等角色名),以及许昊将亲自执导,并已锁定徐峥、张译等主演的信息。
帖子迅速被搬运至微博、天涯、贴吧等各大平台,瞬间引爆舆论。
与《人在囧途》几乎一边倒的期待不同,《我不是药神》的主题触及了当时社会最敏感的神经之一——“看病贵、吃药难”。
舆论场迅速撕裂,呈现出冰火两重天的态势:
普通民众与患者群体:
“终于有导演敢拍这个题材了!希望电影能为我们发声!”
“许昊好样的,这才是电影人该有的社会责任感!”
“期待徐峥,他演小人物绝对靠谱!”
部分媒体与知识分子:
《现实主义力作前瞻:许昊的勇气与担当》
《电影不应只有风花雪月,更应关照现实疾苦》
这些评论赞扬许昊敢于触碰敏感社会议题的勇气,认为这是中国电影走向成熟的标志。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不少导演和编剧私下表示佩服,认为许昊“走了他们想走而不敢走的路”。
“抹黑论”:
部分保守声音质疑:
“为什么要曝光我们自己的‘伤疤’?这会不会被国外势力利用,来抹黑中国的医疗体系和社会形象?”
“煽动论”:
一些网络大V和评论员指责电影“煽动公众情绪”、“激化医患矛盾”、“对解决实际问题毫无帮助,只会添乱”。
行业内的嫉妒与冷嘲热讽:
一些竞争对手趁机带节奏:
“许昊飘了,真以为拍了一部卖座喜剧就能驾驭这种沉重题材了?”
“打着现实的旗号博眼球罢了,最后肯定被广电毙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