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章 大年初一

吴建军和李秀云也换上了自己最干净、没有补丁的衣裳。一家人锁好门,踩着地上薄薄的霜花和残留的鞭炮红屑,踏上了新年的第一次“征程”——给村里的长辈们拜年。

拜年的路线和顺序是约定俗成的。先去本家(同姓血缘较近的长辈),然后是邻居,再是村里德高望重的老人。

1. **三爷爷家(本家):** 这是吴建军父亲(已故爷爷)的亲兄弟,住在村东头。一进门,三爷爷三奶奶已经坐在堂屋的炕上等着了。吴建军和李秀云领着孩子,一进门就恭敬地作揖(或鞠躬):“三叔三婶儿,过年好!给您拜年了!”吴普同和小梅也学着父母的样子,奶声奶气地说:“三爷爷三奶奶过年好!”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三爷爷笑得满脸皱纹,三奶奶则赶紧从炕头的笸箩里抓出早就准备好的瓜子、花生,不由分说地塞进孩子们的衣兜里,嘴里还念叨着:“好孩子,快拿着!又长高了!”没有糖果,只有这些自家产的山货,但在孩子们眼里已是莫大的欢喜。

2. **邻居赵大娘家:** 赵大娘孤寡一人,平时对吴家孩子多有照顾。进门拜年,赵大娘更是热情,除了瓜子花生,竟然还破例给每个孩子塞了一小块用粗糙黄纸包着的、硬邦邦的水果糖!这可把吴普同和小梅高兴坏了,攥在手心里像得了宝贝。

3. **村西头的老支书家:** 老支书在村里很有威望。吴建军带着家人进去拜年,态度更加恭敬。老支书乐呵呵地坐在太师椅上,说了几句“新年新气象”、“好好过日子”之类的吉祥话,也给了孩子们一把炒得喷香的花生。

一家家拜过去。村路上拜年的人渐渐多了起来。穿着新衣的孩子们像出笼的小鸟,在大人腿边穿梭嬉闹,衣兜里塞满了瓜子花生,小脸冻得通红却兴奋异常。大人们则互相抱拳作揖,说着“过年好”、“恭喜发财”之类的吉利话,脸上洋溢着笑容,尽管这笑容背后可能也藏着各自的不易。空气里混杂着鞭炮的硝烟味、新衣服的浆糊味、以及各家各户飘出的饺子香气,形成一种独特的新年气息。

吴普同跟着父母,机械地重复着拜年的动作和话语。他的心思,早已不在这些流程上。衣兜里沉甸甸的瓜子和那块珍贵的水果糖让他满足,但更吸引他的,是地上那些散落的、没有炸响的**鞭炮残骸**。他的眼睛像探照灯一样,仔细搜寻着每一处放过鞭炮的地方,尤其是自家门口和那些看起来比较富裕、鞭炮放得多的人家门口。

**硝烟余烬:童趣的火花**

拜完一圈年,太阳已经升得老高,驱散了清晨的寒意,给村庄镀上了一层淡淡的金色。吴建军和李秀云带着家宝回家了,准备收拾一下,可能还会有小辈来家里拜年。而吴普同和小梅,则如同获得了特赦,立刻奔向早已约好的小伙伴——张二胖(村东头张有福的儿子)、铁蛋、栓柱他们。

“快!捡炮仗去!”张二胖手里已经攥着几个红彤彤的“战利品”,兴奋地招呼着。一群半大孩子像撒欢的小狗,在村子的房前屋后、犄角旮旯里展开了地毯式搜索。

目标:那些引信被点燃但没完全烧完就熄灭的“哑炮”(捻子炮),或者引信完好但受潮没响的“瞎炮”,以及炸开后剩下半截、里面可能还有火药的“半截炮”。

“这儿有一个!”吴普同眼尖,在一堆红纸屑里发现了一个引信还比较完整的“瞎炮”,赶紧宝贝似的捡起来,吹掉上面的灰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