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的心沉到了谷底。去年的专科线是450分,这个分数还有些差距。他的大学梦,他十二年的寒窗苦读,父母多年的期望,在这一刻似乎都化为了泡影。
杨老师开始收集大家的估分情况。当她走到吴普同身边时,轻声问道:“估计多少?”
“435左右。”吴普同艰难地回答,声音小得几乎听不见。
杨老师点点头,在笔记本上记下这个数字,眼中闪过一丝不易察觉的惋惜。她轻轻拍了拍吴普同的肩膀,什么也没说,但那个动作已经说明了一切。
接下来,她陆续问了其他同学。 “350。”辛志刚的声音几乎听不见,头埋得很低。 “325。”王红梅低着头,手指绞在一起。 “310。”李静小声说,脸色苍白。
当问到赵强和马欢时,气氛才稍微活跃些。 “480左右。”赵强说,脸上带着自信,但努力克制着不显得太过得意。 “470差不多。”马欢推了推眼镜,语气平静。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杨老师记完所有估分,抬起头:“同学们,这只是预估,不一定准确。阅卷老师的手松紧、作文评分的主观性,都可能让最终成绩有所变化。大家先回家等待正式成绩,不要过于焦虑。”
但每个人都知道,这不过是安慰的话。估分与最终成绩通常相差不会太大,除非出现重大失误或意外。
下课铃响起,同学们默默地走出教室,没有人说话,没有人打闹,整个过程静得可怕。在教室口,李静悄悄塞给吴普同一个信封:“不管结果如何,都不要放弃。我相信你。”
吴普同困惑地打开信封,里面是一张黑白照片。照片上的李静穿着白衬衫,扎着马尾辫,笑得腼腆。背面用钢笔写了一行清秀的小字:“祝你前程似锦。静,1998.7.11。”
他的心跳突然加速,一股暖流涌上心头。这是他有生以来第一次收到女孩子的照片,在这个最失落的时刻,这份意外的关怀显得格外珍贵。他小心地将照片收好,手指轻轻摩挲着信封的边缘,感受着那份难得的温暖。
回家的路上,吴普同骑得很慢。夏日的风吹在脸上,却感觉不到丝毫凉爽。435分,这个数字像一块巨石压在心头。路旁的玉米地一片翠绿,长势喜人,预示着秋天的丰收,但这美好的景象却无法驱散他心中的阴霾。
他开始想象各种可能性:如果真的考不上大学,他该怎么办?是像父亲一样在家务农,还是外出打工?他想起了刚刚中专毕业的张二胖,听说他通过关系进了镇卫生院当护士,端上了铁饭碗。可是自己呢?除了读书,似乎什么也不会。
回到家,母亲急切地迎上来,手中的针线活计掉在地上也顾不上捡:“怎么样?估了多少分?” 吴普同勉强笑了笑,尽量让语气轻松些:“大概435分,可能上不了线。”
李秀云脸上的期待瞬间凝固,但她很快反应过来,强颜欢笑道:“没事没事,这只是估分,不准的。先吃饭,锅里还热着饭菜。你爸一早就去地里了,说玉米该施肥了。”
但那顿饭吃得异常沉默。虽然母亲极力掩饰,不停地给他夹菜,说些村里的闲话,但吴普同能感受到她的失望。饭后,他主动收拾碗筷,母亲却没有像往常一样推辞,只是默默地坐在桌边发呆,手中的抹布无意识地反复擦拭着同一块桌面。
下午,吴普同决定去地里帮父亲干活。七月正是玉米抽穗的时候,需要除草施肥。他换上旧衣服,扛起锄头走向田地。脚下的土路被太阳晒得发烫,热气从鞋底直往上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