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陈振华得知接手繁峙县防御的是晋绥军第34军的71师,兵力约一万两千人时,他迅速在心中谋划起作战策略。
经过深思熟虑,他决定让独立四团的四千余人承担起包围繁峙县的重任,将敌人困在城中,切断其与外界的联系,使其成为瓮中之鳖。
而独立十一团的四千余人,则作为此次战斗的主攻力量,等待时机,给予敌人致命一击,而独立五团,则是直接越过繁峙县城,前往忻州方向潜行。
做出决策后,陈振华立即找来孔清德和高致远,与他们详细商讨作战计划。
三人围坐在地图前,陈振华一边指着地图,一边阐述着自己的想法:“孔团长,高团长,此次攻打繁峙县意义重大。晋绥军第34军的71师虽有一万多人,但我们只要策略得当,定能取胜。“
“独立四团负责包围,切断他们的退路和补给。独立十一团作为主攻,等待合适时机发起冲锋,你们觉得如何?”
孔清德和高致远认真倾听后,对视一眼,纷纷点头表示认同。孔清德说道:
“旅长,此计甚妙,就按您说的办,咱们一定能拿下繁峙县!”
高致远也坚定地说:“对,让这些破坏抗战的家伙尝尝咱们的厉害!”
与此同时,陈振华深知火力压制在这场战斗中的关键作用。他下令将独立四团和独立十一团的所有火炮力量集中调配到繁峙县城周围。
在拿下平型关后,部队缴获了大量的火炮弹药,这使得独立四团和独立十一团的火炮力量得到了极大的增强。
原本仅有4门的92式步兵炮两个步兵炮排,如今数量大幅增加到了18门,达到一个步兵炮营的规模了,再加上众多的迫击炮和掷弹筒,已然形成了一股强大的火力威慑。
战斗前夕,陈振华来到火炮阵地,看着一门门乌黑发亮的火炮,拍了拍炮手们的肩膀,说道:
“同志们,这些火炮就是咱们的底气,一会儿战斗打响,就靠你们用这些家伙把敌人的防御工事轰个稀巴烂!”那些炮手们齐声回应:“保证完成任务!”
在抗日的烽火岁月里,每一场战斗都是对力量的磨砺与考验。独立四团和独立十一团的炮兵力量,在经历了无数血与火的洗礼后,已然发展到了令人惊叹的地步。
起初,这两个团的火炮力量加起来,不过仅有 4门 92 式步兵炮,在广袤的战场上,这点火力显得颇为单薄。
然而,命运的转折出现在平型关大捷之后。这场辉煌的胜利,不仅极大地鼓舞了士气,更让部队缴获了大量的武器装备,其中就包括数量可观的火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