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75章 进攻晋中

晋中县城的初秋,总带着几分挥之不去的湿冷。142师师部的窗棂上糊着新纸,却挡不住穿堂而过的风,将张子放案头的电报吹得簌簌作响。

他捏着那封王靖国亲笔写就的劝降信,指腹反复摩挲着“共军待我不薄,兄若来归,前途可期”几个字,眉头拧成了疙瘩。

这已经是王靖国发来的第三封信了。自王靖国在繁峙县城外被“反正“后,这位昔日的晋绥军同僚便成了八路军的说客,信里翻来覆去无非是“抗日不分阵营”“识时务者为俊杰”的道理。

张子放把信纸往桌上一拍,嘴角撇出几分不屑:“说得轻巧。他王靖国不过是个非主力师长,降了尚能混个团长,我张子放是堂堂少将师长,难不成要去给八路军当营长?”

旁边的参谋官连忙递上茶杯:“师座息怒,王靖国和郭静云算什么东西?一个是败军之将,一个是临阵倒戈的小人,他们的话怎能当真?阎长官昨天还来电报,说要给咱们补充一个团的武器弹药,让咱们死守晋中,堵住八路军西进的路呢。”

张子放端起茶杯,却没喝。他心里清楚,阎长官的承诺向来是画饼充饥。去年说好的冬装,到现在还没影子;上个月申请的迫击炮,只来了两门旧货,炮管上全是锈。

倒是日军那边,三天前还派翻译官来“慰问”,送来一百箱罐头和6挺九二式重机枪,以及大量的子弹和炮弹,话里话外透着拉拢——只要他肯“中立”,不帮八路军,日军就保证142师的补给不断。

“中立?”张子放冷笑一声。他在晋绥军混了十五年,从排长做到师长,什么风浪没见过?日军的“中立”,不过是缓兵之计,等他们腾出手来,第一个要收拾的就是他这种“非嫡系”;八路军的“橄榄枝”,看似温和,可崔紫云的315旅就在平定县城外被磨灭,离晋中不过百里,真要是打过来,自己这点兵力怕是不够看。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他走到墙上的地图前,手指点在阳泉的位置。那里是晋中通往冀西的门户,也是日军和八路军必争之地。“崔紫云的315旅,加上日军一个大队,守卫平定应该没问题吧?”他问参谋官。

参谋官凑过来看:“315旅是35军的主力,虽说崔紫云是个草包,可底下有几个团还算能打;日军那个大队,听说参加过徐州会战,战斗力不弱。共军想拿下平定县,怕是没那么容易。”

张子放点点头,心里稍稍安定。他最擅长的就是“等”。等八路军和日军在阳泉和平定两败俱伤,等阎长官的援军到了,等日军的补给来了,他再从中周旋,谁也不得罪。

反正晋中卡在阳泉、平定和太原中间,进可攻,退可守,只要不主动挑事,八路军未必会先来啃他这块硬骨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