末松茂治猛地瘫在椅子上。他想起出发前,东条英机拍着他的肩膀说“华北是帝国的粮仓”,可现在,他连自己的粮道都保不住。
参加武汉会战的三个新编师团,现在又迟迟打不开局面,关东军的援兵又被牵制在伪满边境,他就像个被抛弃在荒原上的士兵,只能眼睁睁看着八路军一点点蚕食他的防区。
大同的第26师团残部更惨,旅团长真野五郎被俘后,剩下的26师团的士兵像没头的苍蝇,白天不敢出城门,晚上被游击队的冷枪吓得整夜不睡。
26师参谋长小藤一郎在日记里写道:“八路军的子弹像长了眼睛,总能从最意想不到的地方飞来。今天又有几十个日军哨兵被打死在城墙上,尸体都没人敢去收。”
鲁省的21、23师团日子也不好过。他们把据点修得像乌龟壳,却挡不住百姓的“软抵抗”——日军去村里征粮,百姓早就带着粮食躲进了山里;想抓壮丁,村里只剩老人和孩子。一个士兵在给家人的信里写道:“这里的土地像活的一样,处处都在跟我们作对。”
日军大本营的情报部门终于意识到:华北的“空窗期”不是暂时的,而是八路军刻意制造的。
他们用游击战撕开防线,用群众战争断绝补给,用心理战瓦解士气,把日军的“稳固防线”变成了处处漏风的筛子。
太原战役结束后的一个月里,晋冀鲁豫根据地像春天的藤蔓,悄悄向四周蔓延。
365师的部队,在陈师长的指挥下,趁114师团收缩,一口气拿下了二十多个被日军放弃的据点,直接将战线推进到了平津两座城的城墙下,如果不是八路军考虑到适当的降低平津线的战斗火力,陈大师长现在就要将平津两座城池拿下了。
小主,
365师的全体将士们在据点里发现了来不及运走的罐头和弹药,更重要的是,找到了日军绘制的详细地图——上面标注着所有粮库和水井的位置,现在全成了八路军的补给点。
“快看,这还有本小鬼子的日记!”一个战士举着日记本喊,上面用歪歪扭扭的汉字写着:“八路军的土炮比炮弹还准,百姓的眼神比刀子还冷。”
120师和115师的游击队则钻进了大同周边的山区。他们在云冈石窟的佛像后修了暗堡,把骑兵连的马拴在山洞里,白天装作香客侦察敌情,晚上骑着马袭扰日军的巡逻队。
队长王老虎在给120师指挥部的电报里说:“小鬼子现在看见穿袈裟的就发抖,以为每个和尚都是八路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