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兵团和新兵训练团则是部队的新鲜血液来源,为 367 师不断注入年轻的力量。新兵们在训练场上摸爬滚打,从最初的青涩和懵懂逐渐成长为坚强的战士。
而 367 师学校更是为培养专业军事人才提供了平台,从这里走出的学员将成为未来部队的中流砥柱。
最终,367 师拥有了40个团,兵力高达 11 万 5000 人,就这样还没有算兵工厂、卷烟厂、蜂窝煤炉制造厂、蜂窝煤球制造厂、衣服鞋袜制造厂、以及粮食贸易公司等工厂的人员数量,这些工厂的人员数量也高达3.6万人了,算上这些人员,367师拥有15万人以上的规模了。
如此庞大的编制,陈振华并非没有顾虑,他深知这会在军队的管理和协调上会带来巨大的挑战。但在当时的抗战形势下,为了更好地打击日寇、保卫根据地,这样的规模也是必要之举。
为了更好地管理和运作,陈振华对各个工厂进行了单独的安排,每个工厂都有专门的人员管理,最终全部归后勤部管理,所以随着工厂的建设越来越多,后勤部面临的管理压力将会越来越大,当然后勤部的人员也越来越多。
兵工厂的保安团建设了三个,分别守护着黎城兵工厂、黄崖洞兵工厂和太原兵工厂,对外统一宣称保安一团、保安二团和保安三团。
烟草制造厂和蜂窝煤炉子及蜂窝煤球制造厂,则是成立保安四团,每个工厂驻扎了一个营的兵力,同时也是工厂的业余制造工人。
至于鞋袜帽子和服装厂,也都被编入到了保安团,成为了保安五团,不过这些厂子都在黎城、平顺县城和长治及潞安县城这些老根据地内。
所以每个厂子的保卫人员则是基本上都只有一个排的兵力或者一个班的兵力,这样的整合使得部队的管理更加有序,各部门之间的协作也更加顺畅。
自然这些保安团都是普通的标准团,则是由那些因为受伤严重,而退出常规作战部队的将士组成,尤其是指挥层面的人员,这样也为那些受伤严重的将士解决了后续的安置问题。
在完成了部队的编制后,陈振华开始着手进行区域防御的布局。他站在巨大的地图前,目光坚定地扫视着晋冀豫大地,心中谋划着如何构建一道坚固的防线,抵御日寇的侵略。
长治地区、吕梁地区、晋城地区、邯郸地区、石家庄地区、邢台地区等地,这些地方是根据地的重要组成部分,宛如根据地的心脏和四肢。陈振华决定将这些地区的防御安全分别交给北方局的地方团以及当地的民团来进行。
在长治地区,在八路军总部和367师以及地方民兵队伍的帮助下,北方局的滕书记迅速建立了晋冀鲁豫根据地的第一个地方团—长治地方团,也是被命名为地方一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