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4章 以变应变

农村三代人 刘海峰 1822 字 4个月前

“但是,划重点了啊。”郑树青看着众人,继续道:“元朝可是个短命的王朝,其短暂的统治结束后,以及后来,朱元璋建立了明朝,传给了他的孙子建文帝,朱棣篡权后,为了找自己下落不明的侄子,就派我们老郑家的郑和,当然了,不光是找建文帝啊,也是为了通商通贸,宣扬国威呢。”

学生们笑着,频频点头。

“但建文帝没找到,朱棣死了后,郑和下西洋的事,也就不了了之了。也就是这个时候,咱们的大明朝,可就自愿而且主动的,退出了和世界各个国家,继续接触的机会了,说白了,我不跟你玩了,我自己退出,这个世界商贸往来的舞台。明朝的中国,开始逐步断绝了,和外部世界的联系。”郑树青喘了口气:“那时候,明朝政府发布禁海令,任何人,尤其是商人,禁止出海做买卖。违令者,一个字,斩。”

同学们倒吸一口气,又是国增,不禁想起了初中学过的历史,那时候的清王朝,也是闭关锁国,不允许与其他国家,海上的商贸往来。

“结局可想而知,明朝的商人,谁还敢和外界做买卖了?除非他不想活了。好,那么问题来了,我问问大家,明朝的商人,为什么这么听话呢?政府说禁海,你就禁海,真的怕掉脑袋吗?为什么人家国外的商人,为什么都前赴后继的,来咱中国做买卖呢?他们就不怕死吗?”

国增举起了手。

“来,国增,你继续回答。”郑树青道。

“因为自古以来,中国都是重农抑商。封建社会分为四个阶级,士农工商,商人处于阶级最底层,最没有社会地位。但是西方世界不一样。西方国家的商人,他们不仅仅,具有政治权力,还有很高的社会地位。因此,在经济和商贸,这种文明的进程中,那些西方国家,起码从政治制度上,已经领先我国了。”

“嗯,回答的不错。”郑树青点了点头,示意国增坐下。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所以在明朝的末期,国内的商人们,自然不敢违抗,朝廷的禁海令。咱们国人的技术,才华,精力,没办法对外了,就只有转为内部,服务于皇家王朝的统治。说白了,就是给封建统治者服务的嘛,给皇家政权服务了嘛。也正是在明朝中末期开始,我们就主动放弃了,在整个亚欧大陆,乃至在世界文明进程中,原本保持的领先和领导地位。世界潮流,不进则退啊,咱不参与了,机会也就给了欧洲,以至于欧洲人,后来者居上,开始超过咱们,并一直到今天。”郑树青道。

同学们不禁议论纷纷,其中一个同学道:“老师,如果我们那时候,没有放弃这个领导地位,那岂不是现在,咱们是世界上,最发达的国家了?”

“很有可能。”郑树青道:“十有八九。”

“那太可惜了。”另一个同学道:“老师,我看过一些历史资料,外国一个,叫做斯塔夫里阿诺斯写的历史书。他说,在公元500年到1500年,这段时期里,其实在亚欧大陆,西方地区,是一个并不发达的地区,比起咱们国家来,那可落后太多太多了。那时候,亚欧大陆的发达地区,是咱们国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