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录下完整信号,立刻送往密码组破译。"李默然下令,“同时通知徐局长,我们可能发现了一条大鱼。”
当晚的紧急会议上,徐长三向唐启汇报了电讯处的发现:“这个秘密电台从三个月前开始活动,每次发报时间不超过十分钟,位置一直在变动。但从信号强度判断,应该就在昆明城内。”
唐启眉头紧锁:“能确定是哪个方面的吗?”
"手法很专业,不像是地方军阀的。"徐长三分析道,“从密码结构看,有北洋系的特征,但又有倭国陆军密码的影子。”
"双面间谍?"唐启敏锐地察觉到问题所在。
徐长三点头:“极有可能。我们暂时将其代号定为’夜莺’。”
接下来的两周,一场无声的猎捕行动在昆明展开。徐长三亲自指挥,采用最原始但有效的方法,分区停电配合无线电测向。每当秘密电台开始发报,电讯处就立即通知电力公司切断某个区域的供电,同时派出携带便携测向仪的特工在街上游走。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东区停电后信号减弱,西区停电无影响。"李默然在地图上画着圈,“目标应该就在翠湖周边两公里范围内。”
范围逐渐缩小,最终锁定在昆明学堂周边。这是一所新式学校,学生多为富商和官员子弟,教师也多是留洋归来的知识分子。
"学校里至少有二十名教师符合我们对’夜莺’的侧写。"徐长三翻看着调查报告,“都是受过高等教育,有机会接触军政要员子女的。”
调查一度陷入僵局,直到一个偶然的发现打破了僵局。年轻的外勤特工小王在学堂附近的文具店蹲守时,注意到一个细节。
"局长,那位林小姐又来了。"小王低声报告,“她买了三瓶进口墨水,牌子很特别,是德国产的’天鹅’牌。”
徐长三眼睛一亮:“就是上次密码组说的那种墨水?”
"没错!"小王兴奋地说,“密码组分析过截获的密信,说密信上书写的药水的基础成分与’天鹅’牌墨水的配方高度吻合!”
这一发现成为突破口。林月华,昆明学堂新聘的国文教员,二十五岁,自称是北京女子师范毕业,举止优雅,谈吐不凡,深受学生喜爱。经过秘密调查,她的真实身份逐渐浮出水面——袁世凯总统府侍卫处派出的高级间谍,代号"夜莺"。
更令人震惊的是,她还同时为倭国情报机关服务,将西南的军工情报和唐启的施政方针源源不断地送往北京和东京。
"要不要立即逮捕?"李默然请示道。
唐启沉思良久:“不,先布控监视。她一定还有同伙和情报渠道,我们要放长线钓大鱼。”
徐长三有些担忧:“但这样风险很大,万一她察觉了…”
"所以必须做到万无一失。"唐启坚定地说,“挑选最精干的特工,24小时不间断监视。同时,准备一套假情报,适当时候通过她传递出去。”
就在反间谍工作紧张进行的同时,边境传来了噩耗。张从顺在一次缉毒行动中遭遇伏击,为掩护队员撤退,他独自引开追兵,最终身中七弹,壮烈牺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