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息传来时,唐启正在批阅文件。他手中的钢笔"啪"地折断,墨水溅在纸上,像一摊鲜血。
"三个儿子呢?"他声音沙哑地问。
"张子权接任了队长职务,警号再次启用。"徐长三沉痛地报告,“他们兄弟三人发誓要完成父亲未竟的事业。”
唐启走到窗前,望着阴沉的天空。穿越到这个时代两年了,他早已不再是那个只懂军工技术的专家。鲜血和牺牲教会了他什么是真正的责任。
"传我命令,追授张从顺为陆军少将,建立纪念碑。"唐启转过身,眼中闪烁着坚定的光芒,“同时,加大对禁毒工作的支持力度,绝不能让烈士的血白流!”
三天后,在昆明郊外的烈士陵园,张家三兄弟站在父亲的新坟前。唐启亲自到场致悼词,数百名官兵和民众自发前来送别这位禁毒英雄。
"张从顺同志用生命扞卫了我们的誓言。"唐启的声音在秋风中格外清晰,“鸦片战争过去七十年了,但列强亡我之心不死。今天,我们在这里宣誓,绝不让历史的悲剧重演!”
张子权代表兄弟三人发言:“父亲常教导我们,为国尽忠,死而后已。我们兄弟三人,誓与毒贩斗争到底!”
张子权刚说完,哭泣的张母一巴掌就甩了上去了:“你爹走了,你还带着哥哥们干这个,你让我怎么活。”
葬礼结束后,唐启将三兄弟叫到一旁:“你们可以选择退出,没有人会责怪你们。”
张子权摇头,眼中含泪却坚定如铁:“总督,父亲常说,唐总督是真心为百姓做事的人。我们张家,跟定您了!”
这一刻,唐启感到肩上的担子更重了。他明白,在这条救国路上,牺牲才刚刚开始。但穿越者的先知先觉与革命者的坚定信念在他心中融为一体,无论前路多么艰险,他都必须带领这片土地的人民走向光明的未来。而他不知道的是警号整整封存又启用了四次。
回到总督府,徐长三带来了新的情报:“'夜莺’今晚有活动,她约了一个商人在翠湖边的茶馆见面。”
唐启眼中精光一闪:“准备收网了吗?”
"再等等。"徐长三谨慎地说,“我们怀疑那个商人是倭国人的联络员。如果能顺藤摸瓜…”
唐启点头同意,但心中隐隐不安。技术条件的限制让反间谍工作如履薄冰,每一个决定都关系着无数人的生死。他走到电讯处,看着年轻的报务员们忙碌的身影,突然意识到,这场无声的战争与边境的禁毒斗争同样重要,同样残酷。
夜深了,唐启独自站在总督府的天台上,望着昆明的万家灯火。两年来,他在这里建立了兵工厂,推广了新式教育,制造了青霉素…但敌人从未停止过对这个新生政权的破坏。英国人的鸦片,袁世凯的间谍,倭国的渗透,内外交困。
"但我不再是一个人了。"唐启轻声自语。他想起了张从顺的牺牲,想起了张家三兄弟的誓言,想起了电讯处那些彻夜工作的年轻人。这个时代有太多像他们一样的人,为了一个看不见的未来前赴后继。
冷风吹过,唐启裹紧了身上的大衣。明天,禁毒大队将在边境展开新一轮行动;"捕莺"行动也将进入关键阶段。在这1912年的深秋,西南大地上,一场场关乎民族存亡的暗战正悄然展开。
上周去跟版纳边境支队的一位朋友聊天,他自己亲身经历的差点牺牲的的事件就至少8起,侥幸队友及时支援,十年前,隔着防弹衣在腹部留下的淤横到现在还有痕迹,他本人抓捕携带枪支的的人员就至少15名。
张家父子虽然不是警号重启四次的真实案例,但重启四次是真实存在的,,不是动漫里626的搞笑,也不是9527这样提起来就可以笑的梗,这一章,我查资料的时候眼里不止一次在打转。
致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