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小年!”徐晃厉声喝道,声音穿透了战场的喧嚣。
“末将在!”如同被压抑许久的猛虎,一直在徐晃身侧待命的亲兵队长猛地踏前一步,他双目赤红,虬髯贲张,全身肌肉紧绷,充满了爆炸性的力量。他提起那柄门板似的厚背大刀,刀锋在昏暗的天光下闪烁着寒芒,“儿郎们,随我堵住缺口,杀光这些逆贼!”
黎小年的声音如同炸雷,他率领着麾下最为悍勇的陷阵死士,如同一道铁流,迅速而坚定地涌向了那个致命的缺口。这些死士,多是历经血战的老兵,眼神中透着漠然与决绝。他们迅速在缺口处组成紧密的枪阵刀林,如同磐石般牢牢钉在了那里。
黎小年本人更是勇不可挡。他如同门神降世,大刀挥舞开来,带着骇人的风雷之声。刀光过处,血肉横飞,断臂残肢四处抛洒。一名袁军悍卒刚试图从缺口突入,便被黎小年连人带甲劈成两半,温热的鲜血溅了他满头满脸,他却只是毫不在意地抹了一把,反而更添几分凶悍。
“哈哈哈!痛快!还有哪个不怕死的上来!”他狂笑着,声若洪钟,竟一时将袁军的喊杀声压了下去。大刀或劈、或砍、或拍、或扫,方圆丈内,竟无一人能近身。袁军敢死队几次亡命的冲锋,都被这尊杀神和他麾下的死士硬生生劈了回去,缺口处很快尸积如山,粘稠的血液顺着残破的城砖汩汩流淌,汇聚成溪,空气凝固,只剩下沉重的喘息和濒死的**。
攻城战从清晨持续到黄昏,夕阳将天空染成一片凄艳的血红,如同在为这片土地泼洒祭奠。袁军发动了不下十次大规模的进攻,攻势如潮水般一波接着一波,却始终无法撼动昆阳城分毫。城墙下尸横遍野,残缺不全的躯体以各种扭曲的姿态堆积着,仿佛在为这场攻防战做着无声的注脚。原本浑浊的护城河已被彻底染成令人心悸的暗红色,上面漂浮着各种杂物和尸体,在夕阳下泛着诡异的光泽。
城头上,豫州守军也伤亡不小,疲惫刻在每个人的脸上,甲胄破损,刀剑卷刃。但经过血与火的淬炼,幸存者的眼神却愈发锐利,士气在徐晃沉着冷静的指挥和一次次击退敌军的胜利中愈发高昂。
徐晃如同不知疲倦的磐石,始终屹立在最危险的位置,及时轮换守军,补充消耗殆尽的滚木礌石和箭矢,始终保持着城墙防线的完整与韧性。他甚至还有心思开玩笑:“都精神点!张勋老儿给咱们送了多少功勋首级?回头按战功分配,一个都不能少!”虽然没人真的笑得出来,但这种时候主帅的轻松姿态,本身就是一种强大的稳定剂。
黎小年在一边担忧的说道:“将军,我军伤亡可不小啊……”
徐晃不等他说完,大手一摆,制止道:“我知道,但这一战很多人都看着我们呢,这一战我们能打成什么样子,这关系到我们今后在豫州军中的地位……咱们只能胜不能败,今天我徐晃就算是死,也要死在这个城头上!”
“末将誓死守卫昆阳,绝不让张勋小儿踏入城池一步!”
“悄悄交待给所有亲卫弟兄们,就说是我的命令,每个人……写遗书……”
……
夜幕终于彻底降临,袁军阵营中传来了代表收兵的金钲声,沉闷而疲惫。战场上暂时恢复了寂静,但这寂静比白日的喧嚣更令人毛骨悚然。只有伤兵们断续的、压抑的**,和成群乌鸦贪婪啄食的扑翅声、啼叫声,交织在一起,衬托出这死寂般的恐怖。空气中弥漫的浓重血腥和焦臭,几乎凝成了实质,晚风吹过,带来阵阵寒意。
张勋在中军大帐内暴跳如雷,一脚踹翻了眼前的案几,上面的地图、兵符散落一地。“废物!都是一群废物!五万大军,死伤无数,竟拿不下一个徐晃防守的昆阳!”
他额上青筋暴跳,脸色铁青,猛地抽出佩剑,寒光一闪,帐内两名作战不力、侥幸从城头撤下来的裨将已是人头落地,鲜血喷溅在帐篷上,吓得两旁侍卫噤若寒蝉。
谋士阎象眉头紧锁,待张勋怒气稍歇,才上前一步,躬身劝谏道:“将军息怒。徐晃乃世之良将,深谙守城之道,昆阳城坚,军民用命,急切难下。我军利在速战,久则生变啊。依在下之见,不若分兵绕过昆阳,直扑颍川腹地,或可迫使刘湛主力出战,围魏救赵,则昆阳之围自解。”
张勋余怒未消,冷哼一声,将染血的剑在靴底擦了擦:“分兵?刘湛小儿巴不得我分兵!其麾下骑兵精锐,来去如风,若我分兵,必遭其截击,逐个击破!昆阳乃颍川门户,拔除此钉,方能长驱直入!明日继续强攻,增调兵力,昼夜不停!咱们就用人海战术,我看徐晃能有多少兵马来填!看他城中的箭矢滚木,还能支撑几日!”他的固执,此刻更像是一种骑虎难下的赌徒心理,已经投入了太多的筹码,不容他轻易回头。
然而,接下来的数日,战局依旧令人绝望地胶着。
张勋使尽了浑身解数,夜袭、挖地道、声东击西……各种战术轮番上阵。
但徐晃仿佛能预知他的每一步行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