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潇一在角落听得眼睛微亮,这些带着烟火气和权谋味道的“边角料”,往往比正史更能让她窥见历史的复杂与人性的幽微,她听得津津有味,暗自咋舌。
治国,果然如同烹小鲜,火候、佐料、时机,差之毫厘便谬以千里。
执掌一方生杀予夺的重担,逼着她必须快速成长,在无数个这样的清晨汲取养分。
近两个时辰的课程结束,张潇一揉了揉有些发胀的太阳穴,知识塞得满满当当。
她揉着额角走出明正堂,午后的阳光刺得人有些眩晕。
前往万象殿的路上,恰好遇到青灵与织织。
“母神,课业可是艰深?”青灵见她神色,关切问道。
张潇一摇摇头,感叹道:“艰深倒不怕,只是越发觉得治国不易。温先生学问精深,剖析透彻,今日所闻野史,更是让人大开眼界。”
她顿了顿,脸上带着一丝玩味,“不过,他倒是适应得快,竟真安心在这明正堂做起了夫子?”
“听说还在研读我道场新出的《新政要义》和《道场律例》,准备参加吏部的公考?”
织织优雅地迈动着四条步足,说出自己的见解:“他是个聪明人,深谙上有所好,下必甚焉之道。崇祯多疑,忌惮大臣结党,他便投其所好,左右逢源。如今母神看重实务革新,他便迅速调整,研读新学,力求展现出母神需要的样子。这样的人,懂得审时度势,利用价值不小。”
张潇一闻言轻笑:“是啊,所以历史上说他是歼佞权臣,十个里有九个骂。可在上位者眼中,这样的人,只要用对了地方,用好了缰绳,未必不是一把利刃。崇祯把他留在这里当个联络使,怕是打错了算盘,反倒给我们送了个‘人才’。”
她语气平静,带着洞悉世情的通透。
忠与歼,有时不过是立场与角度的标签。
三人边说边行,穿过白玉京仙气缭绕的廊桥殿宇,来到位于中央的万象殿。这里是道场的权力中枢,张潇一日常理政的偏殿便在其中一间。
殿内光石柔和,巨大的青圭鉴悬浮一侧,其上光影流转,显示着各地汇总的要务简报。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案几上已贴心罗列出今日要做的事,张潇一收敛心神,在案后坐下。
她拿起文簿,第一条是户部关于新占地区田亩清丈与初步分配方案的请示。
崇祯回京没多久便颁发圣旨,承认太一神尊的合法性,还把关中秦王封地,划分给张潇一,言明是神尊道场。
对于这样的示好,张潇一直接笑纳了,不费一兵之力就能让地盘扩大,何乐不为?但这不影响她一心要推翻大明,重建新的世界。
她意念直接沉入星灵玉简,仔细阅读,并调出相关舆图和前期数据对比,沉吟片刻,迅速回复:“原则可行,然需详查隐田及小户实际困顿,分配与华阴相同,以示公允。另,累进税率起征点再议。”
下一份是兵部《护道军火器营建设及新式火器列装规划》以及全军大比细则。
她着重看了新兵来源审查,回复:“按规划募兵、换装。火器坊产能需要同步提升,工部协调。另,大比优胜者超凡军团遴选名额,女男比例五五。”
工部给出《白玉京二期营造(藏书阁、百工坊)及关中水利疏浚草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