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9章 新舰计划

活在2085 萧肖凡子 3321 字 9天前

宏宇的团队开始细化“活性装甲”系统,与巨石族代表克洛罗斯进行了无数次艰苦的通信,试图理解他们那种“与物质对话”的哲学,并将其转化为可工程的参数。

鸿宇和赵娜则专注于“网道滑翔”引擎和作为舰船“心脏”的、融合了“园丁”秩序核心与光羽族生物能量技术的超级反应堆。他们需要找到一种能量,既能提供毁灭性的输出,又能保持极致的稳定与和谐。

林露则与刘颖一起,研究如何将光羽族的生命能量技术应用于舰船内部生态循环、船员健康维持,甚至探索是否能为这艘巨大的星舰赋予某种程度的“自我修复”生物特性。

赵航和他的飞行员团队则被要求提供驾驶视角,对舰船的操控性、视野、紧急规避能力提出苛刻的要求,确保这艘“方舟”不会因为庞大而变得笨拙。

军洛则从战术角度出发,对武器布局、防御矩阵、指挥系统提出了层层要求,确保“希望之星”既能执行精准的“手术刀”打击,也能应对大规模的舰队混战。

艾尔莎(星语者)则提供了至关重要的信息整合与模拟支持,它的超强算力帮助团队在虚拟环境中无数次测试新设计的可靠性,避免了大量可能在实际建造中导致灾难性后果的错误。

这是一项浩大无比的工程,是人类文明智慧与毅力的终极考验,也是“秩序火种”联盟能否真正凝聚的第一个试金石。

在无数个不眠之夜后,第一版详细的“希望之星”号概念设计图,终于在全息工作台上缓缓旋转起来。它呈现出一种优雅与力量结合的流线型,舰体表面不再是单一的金属色,而是隐隐流动着如同星辰大海般的光泽,那是“活性装甲”和内置能量回路的雏形。舰首下方,是一个巨大的、类似于“共鸣者”放大版的环形结构,那是计划中的“网道滑翔”引擎入口。舰体各处,分布着兼具美学与致命效率的能量炮塔和导弹阵列,其设计融合了人类的实用、巨石族的坚固和光羽族的能量引导特性。

它还很粗糙,还有很多技术难题亟待解决,但它的出现,本身就是一个宣言。

看着这凝聚了无数心血的初步蓝图,宏宇沙哑着嗓子,对周围的伙伴们说:“看吧,这就是我们的‘希望之星’。总有一天,它会载着我们,驶向黑暗的最深处,把光芒,带回来。”

新舰的计划,如同一颗刚刚点燃的星火,虽然微弱,却坚定地指向了未来,指向了那片等待着被照亮的、无垠的黑暗。

“希望之星”的蓝图如同一颗投入湖面的巨石,在龙吟基地激起了持续而深远的涟漪。宏宇的总工程师办公室,已然变成了一个充满全息投影、数据流和各种奇特材料样本的“科技圣殿”。然而,随着设计的深入,一个远比想象中更根本的难题,如同幽灵般浮现——如何让这些来自不同宇宙哲学的技术,不仅仅是物理上的“组装”,而是真正意义上的“融合”?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问题首先爆发在能量系统上。

鸿宇和来自光羽族的代表曦,正围绕着一个散发着柔和白光的能量核心模型激烈讨论。这个模型试图将“园丁”的秩序能量与光羽族的生物能量特性结合,旨在创造一个既稳定强大,又具备自我调节和愈合能力的“活体心脏”。

“能量频率必须保持绝对的纯净和稳定,”鸿宇指着模型内部一条代表秩序能量流的光带,语气不容置疑,“任何非谐波扰动都会导致核心失控,后果不堪设想。这是物理法则的底线!”

曦的光晕柔和地波动着,传递来的意识流却带着坚定的异议:“*生命的韵律本就存在于波动之中。绝对的静止意味着死亡。我族的能量之所以具有适应性,正是因为它能感知并回应环境的变化。强行固化其频率,会扼杀其‘活性’,使其沦为冰冷的机器。*”

“但战舰不是生物体!它需要的是可靠,不是‘灵性’!”鸿宇有些烦躁地抓了抓头发,“在超光速跃迁或者高强度战斗时,一丝一毫的能量偏差都可能导致舰毁人亡!”

“*或许,‘希望之星’不应该被仅仅视为机器,*”林露轻声插话,她一直在旁边感受着两种能量模型带来的截然不同的“感觉”,“鸿宇追求的是宇宙的‘刚性’法则,而曦阐述的是生命的‘柔性’智慧。我们是不是可以寻找一个……既能锚定基准,又能允许一定范围内自适应调整的平衡点?”

与此同时,在材料实验室里,宏宇正对着一个不断在固态金属和流动光泽之间切换的“活性装甲”样本发愁。旁边,巨石族代表克洛罗斯的岩石投影沉默地矗立着。

“强度够了,甚至超乎想象,”宏宇用工具敲打着样本,发出沉闷的声响,“但对能量冲击的缓冲和分散效率太低!受到‘吞噬者’那种腐蚀性能量攻击时,它太‘脆’了!我们需要它更……更有‘韧性’!”

克洛罗斯低沉的声音缓缓响起:“*岩石之道,在于承受与转化。我族赋予物质的,是内在结构的‘记忆’与‘共鸣’。外力来袭,结构并非硬抗,而是通过微观的共振将其分散、吸收。你所说的‘韧性’,并非改变物质本身,而是引导能量在其内部以更高效的方式流转。*”

“共鸣?又是共鸣!”宏宇几乎要跳起来,“鸿宇那边在吵能量频率的共鸣,你这边又在讲物质结构的共鸣!我们到底是在造飞船还是在搞宇宙交响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