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不仅有机会。”他声音平稳,“我们从一开始,就没打算跟在别人后面跑。”
记者们哗然,有人飞快记录,有人互相传纸条。
发布会结束前,又有记者追问:“这个项目成功的把握有多大?”
陈默回头看了眼实验楼的窗户。那里贴着一张新的轨道模拟图,红线贯穿南北半球。
“只要我们想做。”他说,“就没有做不成的事。”
人群散去后,苏雪走过来,递给他一杯热水。
“刚才那句话,挺像口号的。”她说。
“不是口号。”他接过杯子,“是计划。”
他拧开杯盖喝了一口,热水氤氲的气雾掠过镜片,又迅速散开。
“接下来一个月,所有人加班。”他边走边说,“我要看到第一版地面站设计方案,还有星载计算机的初步选型报告。另外,联系一下航天局的老专家,请他们来指导几次。”
“这么急?”
“不急不行。”他脚步没停,“有些事,晚一步,就是十年。”
他们穿过走廊,推开实验室的门。里面灯火通明,几个人已经在调试新装的示波器。墙上挂着一块黑板,上面写着密密麻麻的任务分工表。
陈默走到主控台前,打开电脑。
屏幕亮起的瞬间,一封新邮件跳了出来。
发件人没有署名,标题只有一行字:【减震结构优化建议V2.0】。
他盯着那封邮件看了两秒,嘴角微微动了一下。
“小李。”他喊了一声,“把赵天虎上次发的图纸调出来,对比一下附件内容。”
助理应了一声,开始操作。
苏雪站在他身后,看着屏幕上并列展开的两张设计图。
“你还真把他当技术顾问用了。”她说。
“基层有人在动脑子。”他轻声说,“这才是最可贵的力量。”
他伸手点了点鼠标,下载附件。
文件解压后跳出一份完整的力学模型分析报告,数据详尽,推导清晰,末尾附了一句手写扫描的话:
【陈哥,这次我用的是你教的方法,能不能上卫星?】
陈默没回答。
他把那句话截了图,拖进即将发送给团队的群邮件里,正文只打了两个字:
“可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