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如月站在原地没动,手指不自觉地掐着掌心。
陈默走过来,递给她一杯温水:"喝一口。"
她接过杯子,没有喝,只是握在手里取暖。
"他们要求的是载人级标准。"军工所代表看着她,"不是'差不多'就行。"
"我明白。"她抬起头,"请再给我一次机会。"
"最后一次。"那人看了看手表,"九点前必须出结果,我要准时上报。"
门关上后,实验室里重新安静下来。
陈默走到她面前:"还记得我怎么修那台老式录像机的吗?"
她点点头:"你说过,有时候不能完全按照说明书来。"
"没错。"他指了指自己的太阳穴,"未来的某些技术,不是按部就班推导出来的。有时候需要凭直觉,该出手时就出手。"
她突然转身冲向操作台,调出昨天的全程录像。快进到第三次烧结阶段,反复播放最后十秒。然后她抓起笔,在纸上画了一条波浪线,不满意地撕掉重画。
"我要调整磁场梯度。"她说,"不是均匀分布,要前高后低,就像...就像心跳的节奏。"
陈默看了她一眼,没有反对。
九点零七分,第三次投料开始。
这次她完全放弃了自动模式。从升温到恒温,每一个节点都依靠手动精确调节。当温度升至临界值时,她左手稳稳控制旋钮,右手按下气体注入键,同时用膝盖轻触脚踏开关。
整个过程如同精心编排的独舞。
冷却程序启动后,她坐在椅子上,双手合拢放在膝盖上,一动不动。
检测仪连接完成,屏幕开始缓慢加载数据曲线。
起初是轻微的起伏,随后逐渐趋于平稳。最终定格在0.18%,几乎是一条完美的直线。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技术员愣了几秒钟,才念出结果:"结构密度波动0.18%,重复测试三次,误差小于0.02%。"
房间里鸦雀无声。
沈如月缓缓站起来,走到屏幕前,伸手轻轻抚摸那条平稳的曲线。
军工所代表盯着报告看了将近三分钟,忽然抬头问她:"这个方法,是谁教你的?"
她转过身,望向陈默。
他就站在光线里,镜片反射着白光,看不清眼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