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6章 野火不熄,自有回声

律师函。

这三个冰冷的铅字像淬了毒的钢针,狠狠刺入赵子轩的瞳孔。

他几乎是屏住呼吸,才读完了那段蛮横的文字。

某摄影文化公司声称,他在“乡村振兴实验区”展览中使用的村口老戏台照片,侵犯了该公司的独家版权,要求立即撤下照片、公开道歉,并赔偿经济损失五万元。

荒谬!

赵子轩的胸口像被巨石堵住,一股怒火从腹腔直冲天灵盖。

那张照片是他亲自拍的,就在两个月前,用的是他那台摔过好几次的旧单反。

他甚至记得那天下午的光线,记得戏台角落里那窝忘了归巢的蚂蚁。

这怎么可能成了别人的版权?

他几乎是颤抖着手点开律师函附带的证据链接,网页跳转,一张高清图片赫然在目——正是那座饱经风霜的老戏台。

图片右下角,一个半透明的水印宣告着所有权。

他猛地将图片放大,瞳孔骤然收缩。

他看到了,在戏台斑驳的梁柱上,贴着几张歪歪扭扭的纸条。

那是展览筹备时,他让村里的孩子们写下的“愿望清单”。

有的写着“想吃一次城里的汉堡”,有的画了个太阳,旁边标注“希望奶奶的腿快点好”。

而现在,这家公司不仅将戏台本身,连同这些稚嫩的笔迹、这些乡村最质朴的期望,一并打包,盖上了名为“版权”的冰冷印章。

五万块钱不是小数目,但此刻在赵子轩眼里,这笔钱的侮辱性远超其价值本身。

这不是勒索,这是对记忆的掠夺,是对根的刨除。

他猛地站起身,在房间里烦躁地踱步。

愤怒的情绪像困兽,在他胸中左冲右突,最终,他停在窗前,看着远处村庄模糊的轮廓,一个疯狂而决绝的念头破土而出。

他要反击。

不是在法庭上,不是在律师的唇枪舌剑里,而是在他们最意想不到的战场上。

他冲回电脑前,双手在键盘上疾飞,一篇名为“还我老家”的行动倡议书一气呵成。

他没有解释复杂的版权纠纷,只用最简单直白的话语发问:“我们的记忆,谁有权定价?我们的愿望,谁有权买断?”

行动很简单:邀请所有老家的村民,找到一块木板,一支炭笔,或者任何能写字的东西,重新写下自己的愿望,然后拍成一条短视频。

他把倡议书发进了村民群,然后将自己的手机镜头对准了一块捡来的旧木板,用粗粝的炭笔一笔一划地写下:“希望老家的戏台,永远唱我们自己的戏。”

视频的结尾,他加上了一行大字:“这些字,生来就不该被买断。”

仿佛一颗火星落入干草堆,这条视频瞬间引爆了沉寂的乡村网络。

第一个响应的是村里的李大爷,他对着镜头,用颤抖的手在磨盘上写下“想喝上自来水”。

接着,是那个给奶奶祈福的小女孩,她这次没写字,而是画了一个大大的笑脸,怯生生地说:“这是我妈妈唯一认得的模样,它不卖。”

一夜之间,上百条粗糙却真实的视频涌入“还我老家”这个临时创建的话题标签。

泥墙、木门、拖拉机车斗、甚至是一块牛皮癣广告的空白处,都成了愿望的载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