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5章 倾力备战造星槎,广纳贤才聚众智

小主,

但第一次测试就出了意外。周伯在铸造反应堆外壳时,因星陨铁纯度不足,导致外壳出现微小裂隙;柳芸团队在刻画聚灵阵符文时,又因一个符文的角度偏差,导致灵气输入速率超出预期 30%。测试启动 10 分钟后,反应堆内灵能粒子流失控,发出刺耳的警报声,高温高压的能量冲击将实验室合金墙壁震出数道裂痕,若不是苏杨及时赶到,调动洞天本源之力形成无形屏障包裹反应堆,整个实验室都可能被炸毁。

“立刻切断聚灵阵核心符文!” 苏杨大喊着,双手结印,金白色气运之力如同潮水般涌入反应堆,强行压制失控的能量。柳芸反应极快,抓起符文刀冲向聚灵阵控制台,在应急接口处快速刻下 “限流符”;周伯则带着弟子,用特制的星陨铁补丁封堵反应堆外壳裂隙。三人配合默契,忙活了近一个小时,才终于稳住能量波动,化解危机。事后检查发现,反应堆内部已有 70% 的零件损坏,仅能重新设计制造。

空间折叠技术的突破则更为曲折。星槎要实现星际航行,必须掌握短距离空间跳跃能力,否则仅靠常规飞行毫无意义。团队参考《万象天工录》中 “缩地成寸” 阵法的原理,结合现代物理学的 “虫洞理论”,设计出一套 “空间折叠装置”—— 通过改变局部空间曲率,在两点之间形成临时虫洞,实现瞬间移动。

但前 17 次测试全以失败告终。要么是空间曲率改变不足,无法形成虫洞;要么是虫洞稳定性太差,刚形成就崩溃,甚至有一次还在实验区域引发了空间湍流,将一艘小型星槎模型撕裂成碎片。第 18 次测试时,团队终于成功形成稳定虫洞,却发现星槎模型穿越虫洞后,偏离预定坐标 300 公里,落在了万象洞天的另一侧山谷。

“问题出在定位系统。” 苏杨拿着测试数据,彻夜未眠地分析,“上古阵法靠‘星象定位’,以特定星辰为坐标;现代科技用‘量子坐标’,依赖卫星导航。两者无法精准同步,导致空间折叠出现偏差。” 他提出一个全新方案:以自身对星辰气运的感知为 “锚点”,将北斗七星的气运波动转化为数字信号,与量子导航系统结合,建立 “气运 - 量子双坐标体系”。

为了校准坐标,苏杨连续七天在悬空殿顶部静坐,运转气运法则,记录北斗七星每小时的气运波动数据;柳芸团队则根据这些数据,编写了一套全新的坐标转换算法;量子计算机团队则优化硬件,提高数据处理速度。第 19 次测试时,星槎模型成功穿越虫洞,精准落在预定坐标,空间折叠技术终于突破。

防御系统的完善同样充满挑战。星槎需要同时抵御物理撞击、能量攻击与空间干扰,团队最初采用 “多层符文叠加” 方案,在星槎外壳上依次刻画 “金刚符”“御灵符”“空间稳定符”。但测试发现,不同符文的能量场相互干扰,防御效果反而不如单一符文 —— 受到模拟陨石撞击时,金刚符的防御能量会削弱御灵符的能量反弹效果;遭遇能量攻击时,御灵符又会干扰空间稳定符的抗干扰能力。

“不能简单叠加,要让符文形成‘共生体系’。” 苏杨在团队会议上提出新思路,“就像天地气运的流转,每种符文的能量场都要找到契合点,相互滋养而非排斥。” 他亲自示范,以 “气运流转路线” 为核心,将三种符文的能量节点串联起来,让金刚符的防御能量在消耗后,能被御灵符的反弹能量补充;御灵符的能量波动,则能为空间稳定符提供额外的稳定场。经过近百次调整,终于实现 “一层符文,三重防御” 的效果 —— 在最终测试中,星槎成功抵御了相当于 10 吨 TNT 当量的能量冲击,以及直径 5 米的模拟陨石撞击,外壳完好无损。

研发期间,苏杨几乎没有休息时间。白天他在实验室与团队一同攻克技术难关,晚上则在悬空殿静坐,一边感悟气运法则,尝试将 “稳定”“流转” 等法则融入星槎设计,一边研究星图,分析 “希望之路” 沿途标注的暗红色危险区域,推测可能存在的宇宙风险。有一次,他在静坐时突发灵感,想到可以在星槎核心注入一缕 “守护气运”,让星槎如同拥有生命般,能自主规避部分危险,这个想法最终让星槎的安全系数提升了 40%。

在苏杨的带领下,团队爆发出惊人的凝聚力。柳芸为了优化阵法,连续三天三夜没合眼,最终在办公桌前晕倒,醒来后又立刻投入工作;周伯为了铸造出纯度达 99.99% 的星陨铁外壳,亲自守在熔炉旁,调控火候整整一周;甚至连赵小婉,都主动延长培育灵植的时间,确保材料供应不中断。无数次失败后,大家不仅没有气馁,反而更坚定了信念 —— 他们知道,自己正在做的,是关乎人类文明存续的大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