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1章 昊天牵头

他指向乔晚分发的图表:

“更重要的是,我们收购的不是其短期业绩,而是其无法替代的生态位和知识产权护城河。即便短期业绩承压,其长期价值非但不会受损,反而会因为其在危机中不可动摇的行业地位而更加凸显。”

中投的李总微微颔首,与身旁的同事交换了一个眼神,显然对许昊基于数据和逻辑的分析表示初步认可。

“第二,收购路径与可行性。”

李总提出第二个关键问题,

“即便价格合适,如何完成收购?这是一家英国公司,核心技术涉及敏感领域,必然会面临英国政府、乃至其盟友(尤其是美国)的严格审查,甚至政治干预。单纯的财务收购几乎不可能成功,控股更是难如登天。你的报告中提到了阶梯式策略,请详细阐述。”

这正是整个计划最核心的难点。

许昊深吸一口气,将深思熟虑的策略和盘托出:

“李总的问题一针见血。正因为直接控股难度极大,所以我们建议采取 ‘由浅入深、步步为营’的阶梯式策略。”

“第一步,也是最关键的一步,是启动收购谈判,目标并非控股,而是成为其重要的战略股东。 我们可以组建一个包括顶级投行(如高盛、瑞银)、国际律所(如富而德、年利达)在内的专业团队,以市场化投资的名义,与ARM董事会和管理层接触。谈判的核心,是强调我们作为中国市场的代表,能够为其架构在未来的中国移动生态中占据绝对主导地位提供无可比拟的助力。这符合ARM全球化合作的商业利益。”

“在这个过程中,国家信用和市场的背书,将是我们最重要的隐形筹码。”

许昊的目光扫过张司长和中投的代表,

“我们不需要明说,但对方必须清楚地意识到,与我们合作,意味着获得了进入并主导未来世界最大移动互联网市场的‘通行证’。这种巨大的商业前景,是任何商业公司都无法抗拒的诱惑。商务部和中投的潜在支持,将极大地增强我们在谈判桌上的话语权。”

“第二步,利用金融危机带来的恐慌,在二级市场悄然吸纳一部分股份,同时与部分意志不坚定的大股东进行私下谈判,收购其股份。 双管齐下,力求在相对低调的情况下,将持股比例提升到一个足以进入董事会、具有显着影响力的水平,例如15%、20%甚至更高。”

许昊顿了顿,继续说道。

“前期我已经故意把收购ARM的想法透露了给了安德森,他有野心,肯定会接触ARM的股东,如果他们中有人有想法,就会提前接触我们,这是敲山震虎。”

“第三步,在成为重要战略股东后,利用董事会的席位和影响力,推动ARM在中国设立合资公司、研发中心,进行更深度的技术合作与生态绑定。 通过技术合作、人才培养、标准参与等方式,潜移默化地提升我们对ARM架构的影响力和话语权。这比单纯的股权控制更具可持续性,也更能规避政治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