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花巷三号的几日,对许昊而言,是风暴眼中难得的宁静。
他陪着曼曼和沈念散步、听胎心,和父母聊天,甚至难得地和小舅下了几盘棋。
外界喧嚣似乎被那高高的院墙隔绝,唯有院内枝头积雪偶尔坠落,发出簌簌轻响。
然而,外界的风向,却在这几天内悄然转变。
起初,一些被竞争对手煽动、或是秉持传统“实业为本”观念的媒体,还在质疑昊天集团“不务正业”、“投机取巧”,担忧其沉迷金融游戏会损害实体产业根基。
但很快,另一种声音开始占据上风,并迅速形成了主流舆论。
“收割华尔街,扬我国威!”
“许昊:从美国人手里拿回我们需要的发展资金!”
“金融战的胜利?浅析昊天投资做空背后的逻辑与底气。”
这样的标题开始频繁出现在各大门户网站和财经版块。
这背后的推手,固然有昊天集团公关部的积极引导,但更深层次的原因,是2008年这个特殊时间点。
国人面对全球金融危机时一种普遍的民族情绪——看到欧美金融巨头焦头烂额,而自家有人却能在那片战场上“虎口夺食”,一种与有荣焉的快感油然而生。
尤其是在年轻人聚集的“微光”平台上,气氛更是热烈。
以“昊天军”自称的许昊支持者们,几乎将此事捧上了神坛。
“昊神牛逼!直接抄了华尔街的老窝!”
“听说那帮做空次贷的大佬这次都亏麻了,结果钱都被我们昊神赚了!”
“这哪是投机?这是为国出征!用资本的手段给老美上一课!”
“键盘侠别酸了,有本事你也去赚三百亿美金回来?这钱拿来搞研发、收ARM,不香吗?”
“股神”的称号开始被毫不吝啬地冠在许昊头上。
他过往的一切经历都被翻出来重新解读——从拍电影、出唱片到造手机、收购摩托罗拉,再到如今金融市场的惊天操作,都被赋予了“传奇”和“神级预判”的色彩。
甚至他京都电影学院学生的身份,也被解读为“大隐于市”,充满了故事性。
当然,杂音并非没有。
依旧有媒体在不依不饶地抨击许昊“破坏了商业生态”、“助长了投机风气”,甚至隐晦地暗示其资金来源可能存在问题。
但这些声音在汹涌的民意和民族情绪面前,显得苍白无力,很快就被支持和赞誉的声浪所淹没。
书房里,许昊浏览着王楠楠整理好的舆情报告,脸上看不出太多喜怒。
对于“股神”的称号,他只觉得有些荒谬。
他靠的是重生的先知,而非什么神乎其技的操盘能力。
“许董,舆论目前对我们非常有利。”
王楠楠汇报着,
“民众的支持度很高,竞争对手的抹黑效果有限。”
许昊放下平板,目光投向窗外院落里积雪的太湖石。
“热度来得快,去得也快。‘股神’这种名头,是负担,不是荣耀。”